一提到青島,很多人都會想到青島啤酒節;一提到大連,很多人都會想到大連服裝節……一提到煙臺,卻很少有讓人脫口而出的大型展會。
一年132場展會,這個數字確實不小,但縱觀煙臺大大小小的展會,真正叫得響的還有待培育。
沒動車航班少,干嗎要到煙臺辦
據煙臺市商務局會展節慶管理科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煙臺會展業開始“摸著石頭過河”。1992年舉辦了煙臺張裕葡萄酒節,展會開始具有一定規模。此后20年的時間,煙臺會展業在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大產業。
“煙臺瀕臨日韓,北靠大連,南鄰青島,這是我們所稱道的區位優勢。”山東工商學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劉濤說,但對煙臺會展經濟的發展,優勢反而成了劣勢,“煙臺沒有動車,很多飛機航班都要到青島轉乘,那干脆在青島辦展會,干嗎折騰到煙臺呢?”
煙臺屬于三線城市,“很多大型特別是國字號的展會一般都很少考慮到煙臺舉辦。”煙臺博覽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說,區域和交通確實是一大瓶頸。
創意不足,叫得響的展會還不多
“現在煙臺的展會經濟與同級別的城市相比,總體上還算不錯,但和其他沿海先進城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煙臺市政協委員赫安峰說,煙臺尚沒有形成有影響的展會節慶經濟。“一方面是整體上沒有很好的策劃,沒有標新立異的創新,創意不足。”赫安峰說,應該有重點地策劃推出一批有影響的展會。
在劉濤看來,會展產業具有聚焦效應,很快可以聚集巨大的的人流。舉辦地如果是一個環境良好,適合旅游休閑的城市,擁有自己的主導優勢產業,就很容易形成以該產業為主的品牌展會。
目前,煙臺國際葡萄酒節以及國際果蔬食品博覽會,與廣交會、西交會等,齊名被評為“最受關注的十大展會”。“這就是一個可以長期著力的點。”劉濤說,煙臺可以考慮根據自己的產業優勢確立一些有特色的展會。
城市配套設施服務還有短板
“在展會接待期間,僅憑展館微薄的力量無法全面調動相關部門給予支持、協助。”煙臺國際博覽中心副總經理林菊說,會展產業的競爭說到底是區域經濟的競爭,更是城市整體綜合實力的競爭。
時不時總會發生一些令人困擾的問題:明明一個大型的專業展會,小商小販卻堂而皇之進場;酒店安保措施不力以致客商被偷;車流太多交通堵塞,不僅影響了參展商,也影響上班族按時上班……
對此,劉濤也有同感。他說,會展不是單純的辦會、搞活動,“要發展會展產業必須上升到城市經營的高度來運作,逐步搭建符合會展業需求的軟硬件平臺。”
政策上,政府還要幫一把
據了解,煙臺早在2010年就出臺了《關于加快會展業發展的獎勵辦法》,“但會展經濟發展迅速,現在的力度還不夠。”劉濤說,文件中的相關政策已經有點跟不上發展的速度了,相比省內其他城市,政策上扶持一弱,競爭力也就下降了。
“就因為政策力度有欠缺,我們連續跟蹤近兩年的第85屆中國勞動保護用品交易會最終和煙臺失之交臂。”煙臺一家展會公司的負責人說,當時濟南市政府拿出80萬資金來扶持,而煙臺的扶持資金不超過30萬,顯然沒有競爭力。
人才上,培養專業人員
“缺少會展人才也是一個短板。”劉濤說,現在煙臺高校中沒有一所開設會展經濟與管理的專業,省內高校也很少,在會展經濟最發達的上海,那里的高校這個專業就很吃香。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會展經濟還需要進一步發展,除了高校人才培養的缺乏,煙臺還缺少專業的會展公司和會務公司,一些展會往往是旅游公司客串,很不專業。
“現有的從業人員很少能夠充分挖掘一場會議活動的內涵,這也影響了煙臺吸引外地機構來煙臺開會的積極性。”劉濤說。
找特色,還應發展會務經濟
在會展行業,以當年舉辦的展會數量、質量進行區分,有“大年”和“小年”、淡季和旺季的區分。“一般旺季集中在五六月份和九十月份。”林菊說,忙的時候一個月接四個會,但一旦閑下來,人員管理費、培訓、福利待遇等都在花錢。
“大型的展會往往不會選擇在三線城市舉辦,煙臺的競爭力在短時間內很難趕超大連、青島。”劉濤說,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很重要,會務經濟就是一個方向。
如今一場大型會議可能蘊藏著大商機。會務經濟的市場不光是煙臺以外的,煙臺市區域內的市場也很大,“每年大大小小的企業舉行的會議有多少?現在都是自己組織,因為沒有專門的會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