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隨著大會展集聚戰略及打造具有全國性影響和山西特色的會展品牌目標的提出,近年來,第六屆中部博覽會、山西省煤博會、農博會、文博會等活動的成功舉辦,讓山西會展經濟步入了一個全新時代。但橫向比較,山西會展業總體上在全國依然處于中下游水平,無論是規模、場次、影響力還是市場化運作水平都尚在起步階段。在這一階段,除了技術性課題外,我們面臨的問題還有來自于認知層面的模糊與不一,社會各界對會展活動的必要性、舉辦方式及作用效果各執觀點,口徑相左。那么,在轟轟烈烈的形式背后,會展業到底隱含著怎樣的實質內容?轉型山西該怎樣打造自身特色的會展經濟?會展落幕之后,成果如何落地?對此,本期對話嘉賓從不同視角用數字和事實給出了觀點。
1:9的放大效應,我們差了多少
記者:我國會展經濟近年來發展很快,但伴隨而來的也有民眾對這一活動形式的質疑,甚至有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的非議,對此您怎么看?
陳澤炎:大會展經濟可以理解為實現“1∶9”的經濟。國際上一般認為,如果會展活動的直接價值為“1”的話,拉動城市其他收入的間接價值就可以達到“9”,放大效應非常顯著。中國會展業近年來發展很快,在規模、數量等方面都不斷提升,但發展不平衡,市場化運作程度低,形成品牌的不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展覽很少。城市會展發展產業的項目創新能力存在不足,跟風投機現象仍然存在。但不能因此將問題歸結到會展業本身。
記者:我們該怎樣客觀認識山西會展業的發展水平?
孫躍進:我省會展業的發展在全國尚處于下游水平。2012年,全國102個城市辦展7083場,總辦展面積8400多萬平方米。其中辦展場數排前三位的是上海806場、浙江670場、廣東618場,我省僅舉辦81場,展覽面積不足70萬平方米。
記者:除了場次、規模外,我們是否還存在更深層的差距?
孫躍進:一是企業參展意識不強,一般來說,各類展會的本地參展商應達到50%左右,而山西展會本地參展商僅占到30%;二是專業會展比例不高,全國會展業發達的上海,專業性會展比例達到95%;中西部會展業發展較好的西安,專業性會展比例也達到70%;太原的專業性會展比例僅為50%;三是會展策劃企業不大,掛會展專業牌子的多,但開展業務的少,以至于我省相當數量的展會由外地會展公司來承辦。
記者:請問陳會長,從您的角度看,山西會展業發展還有哪些瓶頸?
陳澤炎:2012年,在對全國102個城市會展業統計調查中,山西省太原、大同等6城市進入統計范圍,結果顯示,山西會展業在全國處于中下游水平。最直觀的一個差距是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大型會展活動通常需要10萬平方米以上的場所,山西目前的會展中心只有3萬多平方米,場館設施建設是制約山西會展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臺子怎么搭,主角怎么唱
記者:您的企業參展次數多嗎?
李瑞:很多,幾乎每個月都會參加一次。
記者:從參展商角度看,哪次展會給您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李瑞:今年的“山西品牌中華行”活動實戰效果非常好。以前我參加過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很多城市的會展,4年前,我也曾參加過在呼和浩特舉辦的民交會,但效果都不理想。而“山西品牌中華行”的北京、呼和浩特這兩站展會期間,我們不僅賣完了產品,更重要的是,我們和當地銷售商實現了深層對接,山西企業在北京金源新燕莎商場開辟了山西品牌專柜,我的企業和中石化北京公司簽訂了合作意向,渾源涼粉將進入當地600家加油站易節銷售網絡。
記者:請問孫廳長,同樣參展,效果不同,您認為原因何在?
孫躍進:山西品牌展示展銷活動很多,但企業自發舉辦的多,政府搭臺、集中亮相的促銷活動并不多,獲得企業和社會認可、有影響力的更少。“山西品牌中華行”正是我們為商家搭建的一個臺子,意在樹立企業的團隊意識,鼓勵他們抱團發展,形成拳頭品牌,進軍高端市場,事前我們做了很多功課,效果自然比單打獨斗好得多。
陳澤炎:的確如此。一個產品的問世需要經歷研發、生產、銷售三個環節,如果用U字形曲線代表該產品的價值,那么U字形左邊的那條線代表研發,右邊的那條線代表銷售,中間底部那條線則代表生產。也就是說,產品研發和銷售兩個環節產生的價值要比生產環節產生的價值高得多。我國目前依然是生產型國家,企業利潤相對低下,要提升自身的研發、銷售水平,會展交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這個臺子政府應該搭。
李瑞:我的體會是,政府搭起臺子,企業就要把戲唱好,唱出自己的調子來,如果企業不去努力表演,悄悄來,悄悄走,臺子搭的再漂亮也沒用。
記者:想對參展商朋友說些什么?
李瑞:企業在展會上賣幾件推銷產品是目的之一,但這只是最次要的目的,真正重要的是留下了什么,帶走了什么,播下火種,把根扎住。
會展落幕之后,成果如何落地
記者:會展活動既需頂層設計,也要接地氣,搞不好就會淪為形式,成為小眾群體自娛自樂的秀場,我們的會展業在與企業對接、與市場對接、與百姓對接方面面臨著哪些改革課題?
孫躍進:展會色彩要向去行政化方向轉變。為此,一是辦展主體要向企業化方向轉變,走依托實體企業辦展會的路子。二是運作模式向市場化方向轉變,按照商業化模式運作,引入競爭機制。三是工作團隊向專業化方向轉變,逐步形成梯次化、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陳澤炎:市場化和產業化是緊密結合的,所謂市場化就是說會展產業鏈上的各種主體應是企業,會展活動的組織等行為主要應靠市場運作,這樣就避免了為政績跟風投機的現象。
記者:要經濟還是要政績是人們對會展活動的一個質疑點,兩者的區別就在于會展落幕之后,成果能否落地。對此,政府組織部門應該樹立怎樣的服務意識?
孫躍進:展會成功與否的根本在于是否有一批帶動性強、促進經濟轉型的大項目落地。對此,首先要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強化項目跟蹤服務,健全完善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另外,應該搭建一個官方網絡會展平臺,利用電子商務推進會展業的發展,將傳統的會展活動平移到互聯網上,以此打造山西永不落幕的會展經濟。由于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覆蓋面廣、跨時空、服務便捷等諸多優點,這種形式已被一些大型展會,如廣交會、東盟博覽會、科博會等所采用。
記者:從企業角度考慮,您怎樣理解永不落幕的會展經濟?
李瑞:我認為應該進一步拉動山西品牌的本土內需。“山西品牌中華行”不是每天都在走,是否還可以舉辦“山西品牌山西行”,讓山西人認知山西的品牌,讓本土品牌在山西人心中真正樹起來,這篇大文章做好了,永不落幕的會展經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