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共舉辦806個展覽,總展出面積達到1109萬平方米,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
而在這806個展覽項目中,10萬平方米以上的展會就像是“航空母艦”,格外耀眼。這些耀眼的“航空母艦”是如何煉成的?解析展會的發展歷程,便可窺見個中原由。
依托行業發展
印象中的縫制設備,依舊是縫紉機及其輔助件,是一個小眾行業。
“就是針對這么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行業,我們卻做出了世界最大的縫制機械展會——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以下簡稱縫制設備展)。”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秘書長楊曉京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說,“其實,不僅是展團申報積極,各大參展商預訂的展位規模遠遠超過了我們預計的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9個展館的面積。”
楊曉京介紹說,考慮到更好地為每個參展商服務,我們壓縮了他們的申報面積,將本次展會展覽規模依然維持在10萬平方米。
“為了增加本次展會的宣傳效果,我們還以定人定崗的形式,通過微博、微信等最新的技術,開展了2013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的上傳、轉發等工作。”楊曉京說。
從1987年創辦之初的2000平方米,到如今的10萬平方米,從最初的訂貨會,到如今展品結構和檔次不斷優化、國際展商和觀眾的比重越來越大、品牌效應不斷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的專業展會,縫制設備展是如何辦展的?
在楊曉京看來,主要是受益于中國縫紉設備行業的高速發展。由于中國服裝紡織行業對縫紉機需求的快速增長、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完善的基礎設施,世界縫紉機行業經歷完了由歐洲、美國向日本、中國臺灣、新加坡的轉移過程后,自上世紀90年代初又開始向中國大陸全面轉移。因此,20多年來,中國縫制設備行業得以高速發展,其產量目前已占全球的70%以上。
印證行業成長
“與此同時,縫制設備展也見證了縫制設備行業的發展和中國市場的變遷。”楊曉京說。
據記者了解,伴隨著行業快速發展而成長起來并見證行業發展的“航空母艦”級展會不僅有縫制設備展,還有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上海車展)、中國(上海)國際建材及室內裝飾展覽會(以下簡稱上海建材展)、中國美容博覽會(以下簡稱美博會)等。
其中,上海車展尤其具有代表性。
據上海車展相關負責人介紹,回顧上海車展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以下4個階段:一是從第一屆的1985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還沒有形成自主生產的能力,上海車展基本上都是被外國汽車巨頭所占領,扮演著一個讓國人開眼界、考察和觀摩平臺的角色;二是從1989年到1995年,國家逐漸明確將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第一次把鼓勵私人購買汽車寫進了政府政策文本,從此中國轎車工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發展階段。上海車展的展臺上也漸漸出現了國內汽車商的身影,發展速度很快;三是從1995年到2003年,這是中國汽車發展的一個高潮,汽車政策等各方面更加明朗化了,上海車展因此漸漸邁向成熟,不僅越來越火,而且完成了由國內車展向國際車展的轉型,受到國內外汽車廠商的追捧;四是從2005年到現在,伴隨著中國車市連續井噴、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上海車展破繭而出,迅速完成了“鳳凰涅槃”的蛻變,成為中國最權威、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汽車大展之一。
可以說,上海車展的發展歷程,就是中國汽車產業近30年來成長的真實寫照。
全力服務行業
2012年,上海共舉辦了806個展覽,總展出面積達到1109萬平方米,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預計到2015年,上海展覽會總展出面積將超過1500萬平方米,實現上海會展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要求。
歷數這806個展覽,為什么某些展會會成長為“航空母艦”?有些則不行呢?
在楊曉京看來,這些“航空母艦”大多創辦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抓住了機遇。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一心一意為行業為企業服務。
楊曉京告訴記者,2005年,考慮到我國縫制機械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很艱巨,企業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成本來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尖產品,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普遍感到從精力、參展成本上以及新產品開發速度上都面臨很大的壓力。為此,協會決定對縫制設備展的舉辦周期做出重大調整,將以往每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逢單年9月在上海舉辦。
據楊曉京介紹,在經歷了多年高速發展之后,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自2007年下半年開始減速下行,顯露出行業調整的端倪,遭遇了多年不見的“寒冬”。而在2009年,金融危機波及中國,縫制設備行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為此,在2007年和2009年兩屆縫制設備展上,他們不僅沒有提高展位費,而且主動予以優惠,幫助企業度過寒冬,贏得了這些企業的信任。
這些“航空母艦”的建成,不僅促進了上海會展業的發展,而且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改善了上海的經濟社會環境,可以說已經成為上海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