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統一的模式其本身就是一種模式。”近日,在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舉辦的中國國際會展業發展大會(以下簡稱會展業大會)上,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執行副主席陳先進認為,中國會展業既不需要妄自尊大,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在本次會展業大會上,相關部門強調指出,在“國八條”出臺后,政府主辦的展會數量減少。同時,由市場主導下的會展資源配置作用開始顯現。這意味著政府需進一步加快職能轉變,加強公共服務。
盡管競爭激烈,但展會的數量并未減少。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舉辦展會超過7000個,較1997年增長了近6倍。今年,到目前為止,全國會展場館總數超過300個,可供展覽面積達1200多萬平方米。
預計到2015年,全國展會的數量將增加到9000個,產值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我國會展業在促進經貿、科技、文化交流和合作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已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快、發展潛力大的行業之一。
規范會展市場秩序
“中國將進一步規范會展市場秩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信用體系建設,以遏制當前會展業低水平重復辦展、無序競爭等不良現象。”商務部副部長房愛卿強調說,為進一步規范會展業市場,中國將結合行業特點和市場需求,加強會展業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和鼓勵辦展主體通過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等手段保護展會的知識產權。
房愛卿指出,應進一步研究建立全行業的誠信體系,探索建立信用檔案和違法違規單位信息披露制度,并推動成立全國性會展業行業協會,切實提高行業自律水平。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袁再青表示,在新形式下,會展業需在市場主導下資源共享,進一步開拓合作的機遇。
政府引導資源配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提出,市場化辦展是方向。在清楚界定政府在會展領域的職能和作用的同時,做到引導資源配置,而不是直接參與資源配置。
任興洲認為,應創造各類會展主體平等發展、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民營會展企業的發展,發揮民營會展經濟資本投資的積極性,創造中小型企業的發展環境。此外,必須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形成良性的行業規范。給予稅收方面的支持。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內地國際展覽聯盟(UFI)認證會員超過80個,但經UFI認證的展會數量僅為58個,不足德國的一半。同時,據德國經濟展覽和博覽會委員會統計,在2011年全球會展企業排名中,營業額超過1億歐元的27家會展企業排行榜中,我國內地企業無一入選。
陳先進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出展面臨新局面
據中國貿促會展覽部副部長趙振格介紹,2013年我國出國展覽的規模和數量出現了自2009年以來的首次回落,中國出國展覽業步入提質增效新階段。
統計顯示,2013年,全國102家出展單位共赴75個國家和地區實施經濟貿易展覽會計劃1492項,比2012年減少2.4%。其中,舉辦單獨展覽會70項,占實施總量的4.7%;全年展覽面積67.2萬平方米,比2012年減少了3.6%;出國參展企業約4.7萬家,與2012年基本持平。
趙振格透露,雖然出展總量小幅下降,但在開拓新興市場、發展新型產業項目、提升自辦展質量等方面,出國展覽業表現穩定。出國展覽業市場結構、產業結構以及辦展的主體結構進一步優化和多元化。目前,我國出展業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在市場化進程、規范化管理、組展單位國際競爭力、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與會展行業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這也昭示著,我國出國展覽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趙振格認為,新形勢下,出展要保持發展勢頭,就要挖掘新的動力。
2013會展統計與新標準發布
本次會展業大會期間發布的《全國會展產業政策法規白皮書(2013年度)》、《2013年度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2013中外會展業發展評估年度報告》,以及《會展業新國家標準》,仍是業內關注的焦點部分。
《2013年度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對除港澳臺外的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5個計劃單列市及278個地級市、10個縣級市、5個行政區的324個城市進行統計。根據統計,2013年境內舉辦了7283個展覽項目,總面積為9349萬平方米;境外自辦展共66場,總面積達16.93萬平方米;國內展館共210個,總面積是743萬平方米。
《2013中外會展業發展評估年度報告》顯示,進入世界27強的辦展機構中,香港貿發局是中國唯一入圍的辦展機構。
《全國會展產業政策法規白皮書(2013年度)》匯總了全國各地2013年最新出臺的會展行業政策法規,針對2013年會展行業政策的調整及對會展行業發展的影響進行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