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藝術圈,陸蓉之可謂是一個不老的傳奇。她既有“中國策展人之母”的美譽,又是“動漫美學”的提出者和倡導者之一。六十來歲的她,自稱“萌奶奶”,日前還應邀“化身”為花豹、白兔、火龍果、樹精等,為漳浦推介中國唯一的濱海火山地質公園。作為藝評家,她又以直言不諱而著稱,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陸蓉之便坦率指出:當下的獨立策展人“商業的目的性特別濃厚”。
當下阿貓阿狗都是“策展人”
廣州日報:您是“策展人”一詞的中文翻譯者,那是什么時候譯介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陸蓉之:上世紀80年代,我引介國際展進入中國臺灣時,發現大家依據字典都將Curator翻譯成館長,覺得很不妥,館長明明是Director才是。于是,我想了兩個晚上后,決定用“策展人”這三個字作為Curator的中譯名。不過,當時并沒想到日后會流傳到大陸來,更沒想到如今策展人會成為一個時髦的行業。
廣州日報:您認為今天的中國策展人泛濫且墮落,體現在哪些方面?
陸蓉之:本來,策展人的工作是學術領域的,而且是美術館、博物館編制里必備的職務,有入職條件、專業標準和道德操守的規范。然而在今天中國的藝術圈內,策展人這個頭銜就只剩下這三個字而已,泛濫到誰都可以叫自己是策展人,把策展人弄成了一個沒有行業門檻的頭銜,只要辦個展覽就叫自己策展人。而那些所謂的策展人辦的展覽,多半是為了體現商業利益,把學術和道德操守放旁邊。阿貓、阿狗都是“策展人”的亂象,令人看不到目前策展人這種行業會有什么未來。
廣州日報:您此前好像也談到過,策展人必須是體制內的?
陸蓉之:我倒不是說策展人必須是體制內的,而是認為體制內的策展人很重要,完善的體制內策展人制度,可以提升大陸美術館、博物館的水平,建立中國自己的理論系統,建構自己的歷史脈絡,進而可以加強中國文化的話語權,尤其在美術館和博物館蓬勃發展的今天,各式各樣的文化機構林立,規范并加強體制內的策展人制度,已經刻不容緩了。
廣州日報:大陸很多人張揚獨立策展人,您似乎也不太認同?國外的情況又是如何?
陸蓉之:沒有機構為背景的獨立策展人,靠的是人脈和資金的提供者,才能有項目可做,所以商業的目的性特別濃厚,再加上收入不穩定,投資人的意愿往往會主導項目本身,展覽很難有系統或學術研究的積累。國外的獨立策展人,處境也差不多,除了少數國際著名的獨立策展人可以享有尊榮,周游列國,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也都是出身于著名的體制內機構,或者成名后進入體制內成為重量級的策展人或館長。今天大陸的藝術圈看到少數國際成功的獨立策展人后,就以為那是一個可以努力的目標,其實西方的藝術圈已經發展起了非常成熟的、環環相扣的系統及層層糾纏的人脈網絡,所謂的獨立策展人,其實并不獨立,最終仍然是圈子里的游戲,只是圈子的同與不同,圈子的大小或重疊與否,沒有真正可以獨立于圈子外的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