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在上海外灘踩踏事故之后,全國各地多個大型活動紛紛取消,理由都是保障公共安全。比如已舉辦了20多年的上海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取消,原定本周六舉行的林俊杰鄭州演唱會取消。甚至,上海車展取消車模也被穿鑿附會為安全考慮,防范短時人流聚集。
海口馬拉松倒是如期舉行,卻因對城市主干道管制9小時而被吐槽。這或許更堅定了一些地方取消大型活動的決心。不夠重視出安全事故,高度重視又變成擾民,官員心里難免也嘀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
可惜,“為官不易”這套說法,既不被中央買賬,也不被老百姓買賬。大家期待的是善治,而不是懶政。雖然我們不贊成帶著“上帝視角”來給官員挑錯,但如果因噎廢食就是辦法,那么這個官員也太好當了。
大型活動出現安全事故,是典型的“多因一果”,多個因素失控疊加,最后合力制造了人們始料未及的事故。人多固然是這其中的原因,但也只是原因之一,留給政策的空間還很大。政府措施得當,應對得力,比如信息的預警、公共設施的設計、人流的控制、突發事件的應急方案,都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兩者是良性的互動,而不是一方向前,另一方原地不動。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能力是一種全新的政治表述,強調的是“治”,而不是“管”。后者是行政干預,左手限制,右手一刀切;前者是致力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尋求有規范的效率,避免無約束的效率。
現在的中國社會,利益多元,訴求不一,早已不是非黑即白、一分為二的社會。政府做事不能走極端,不能在不管事和不辦事之間大挪移。如果對外灘踩踏事故的教訓總結就是取消了事,那我們的治理能力便還在前現代化時期。轉型年代也好,新常態也好,都是對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夠適應復雜社會的需要,治理精細化、科學化。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所下的九大判斷中,第一個判斷就是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在新常態里,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而是過剩的產能與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大型活動本身就內嵌在消費之中,承載著人們不斷更新的商業消費、文化消費和健身消費,寄托著人們追求快樂的權利,政府要做的就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保障這種消費和權利,發揮主動性,有的放矢。治理能力現代化,可不是靠懶政堆砌起來的。通往治理能力現代化之路,是制度創新和依法治國鋪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