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的會展農業給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帶來了什么,展望未來將如何完善發展?近日,記者采訪了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教授馬俊哲,他建議通過會展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民素質教育再向前邁一步。
“現在提起京郊特色農產品,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昌平草莓、大興西瓜、平谷大桃……這與北京市、區兩級大力發展相關的會展農業密不可分。”馬俊哲介紹說,北京會展農業是指以拓展農業多功能為導向,以農業、農俗、農產品為載體,以會議、展覽、展銷、節慶、農事等活動為表征,融合了旅游、文化、餐飲、服務、物流等多種業態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高端形態。通過會展農業的發展,不僅向其他兄弟省市、國外友人展示了北京農業的競爭力,也打造出了一個個響當當的農產品品牌,帶動了北京農業結構調整,實現了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同時,也提升了都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為休閑農業提檔升級指明了方向。馬俊哲建議,會展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參與,要實現會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全方位推行農民素質教育。同時,會展農業的發展也對農民提出了新要求,農民需要轉變以往的傳統觀念,增強創新意識,發展當地的優勢產業。
世界葡萄大會、世界種子大會、世界食用菌大會、農業嘉年華……雖非農業大省,北京卻接連舉辦了多項令人矚目的農業盛會,會展農業作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新的實現形式,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向國際舞臺。通過農業會展活動,實現了一二三次產業的有機融合,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升了農業附加值。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共舉辦4項農業會展活動和27項農事節慶活動,其中農業會展接待游客110.7萬人次,總收入5021.7萬元;農事節慶活動接待游客233.4萬人次,總收入達1.8億多元。
近年來,北京的會展農業發展迅速,從2012年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2013年第十八屆世界食用菌大會,到去年世界種子大會、世界葡萄大會、北京農業嘉年華和第22屆北京種子大會等,多個國內、國際高級別的農業會展活動相繼在北京落戶。其中,在豐臺區舉辦的世界種子大會以“小種子、大夢想”為主題,彰顯中國元素、突出北京特色,充分展示了我國種業發展成就和北京建設“種業之都”的巨大前景。有著葡萄界“奧運會”之稱的世界葡萄大會首次來到北京,走進延慶縣,以“相約長城,品味自然”為口號,通過活動的舉辦初步形成了“種業—種植—加工—銷售”的葡萄與紅酒全產業鏈,發布了延懷河谷產區規劃,促進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隨著世界級展會紛紛亮相,各區縣的農事節慶活動也不斷發展。平谷區第十六屆國際桃花音樂節去年接待游客107.3萬人,實現收入6518.3萬元。
除了生產功能,會展農業還向市民展示、提供了休閑娛樂功能。去年舉辦的第二屆農業嘉年華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觀光、采摘,接待游客98.4萬人次,實現收入2510.5萬元,還帶動了周邊草莓采摘園快速發展。昌平區崔村鎮草莓種植戶張士芳每年都自購門票到嘉年華會場學習取經。她受嘉年華創意農業的啟發,回家把展現四季景觀的3D立體畫掛在了草莓溫室的墻壁上,游客來采摘園不僅能采摘到好吃的草莓,還可以拍出奇妙有趣的照片。
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協調聯絡處處長任榮介紹說,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區”,人均耕地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10。會展農業的蓬勃發展,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近年來,在世界級、國內大型會展農業的刺激帶動下,各區縣辦會有了新的改變,從有什么展會辦什么活動,改變為自覺依托本地產業優勢,積極申辦和舉辦各類農業會展和節慶活動。”任榮說,會展農業不僅是經濟、生態、生活功能融合的平臺,也是農業研發、休閑旅游、文化創意、農產品加工等價值整合的平臺,實現了一二三次產業的有機融合,提升了農業附加值。通州區借助世界食用菌大會的東風,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全區林地食用菌生產面積達到1萬畝、設施食用菌生產面積達到2000畝,引進了知名企業相繼入駐。該區還深入開發焙干菇片、菇醬、蘑菇精等系列產品,同時建設食用菌休閑體驗農莊,開設通州食用菌旅游專線,吸引市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