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米蘭世博會將于5月1日開幕,目前世博園整體建設已經進入最后沖刺階段,中國國家館的主體建筑也接近完工,風吹“麥浪”造型的中國國家館屆時將在6個月的展期里向全世界各國觀眾介紹華夏農業文明。
主題為“滋養地球,生命能源”的米蘭世博會將于5月1日到10月31日舉行,屆時將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或國際組織參展。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點燃了中國百姓對世博的激情,米蘭世博會組織方早在2012年同中方簽署參展合同的時候就提出了吸引100萬中國游客的計劃,隨著米蘭世博會在中國各地路演的陸續展開,世博會組織方將100萬中國游客數量的目標提高到了150萬。米蘭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日前在中國國家館施工現場接受采訪時介紹說:“我們幫助意大利在中國8個城市組織了路演,第一個城市是北京,當時米蘭世博會首席執行官朱塞佩•薩拉在會上宣布,他們的目標是150萬中國游客,而且可以輕易達到。薩拉說當時他們在中國的門票銷售已經達到80萬張,因為那時還是去年11月份,距離世博會閉幕還有11個月左右的時間,他預測在剩余的時間仍有銷售空間。中國距離意大利遙遠,能有這么多中國人到來,說明了中國老百姓在經歷了上海世博會之后對世博會有很多了解,情有獨鐘。”
王錦珍表示,世博會是一個重要的公共外交平臺,是增進中國同世界其它各國交流和了解的良好機會。中國館將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在完成好世博會任務的同時,做好宣傳工作:“世博會一共持續半年時間,期間中國館要組織相應的活動,把這個公共外交平臺發揮好、用好。我們將組織中國和意大利的農業、食品論壇和中意旅游論壇,另外還有17個省、區、市的活動日和活動周,以及有很多連帶項目,包括經貿洽談、農業交流、旅游和時尚。這些活動有些在館里,也有的在外面,不僅僅在米蘭,還包括在意大利的其它城市,也很有可能到周邊其它國家。”
6月8日是中國國家館日,將是中國參與米蘭世博會活動的高潮。王錦珍介紹說,意大利方面非常重視館日活動,中方屆時將有領導人出席。上海世博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滕俊杰將再度發力,在米蘭世博園為各國觀眾獻上精彩的演出。
“我們相信當天的節目會非常精彩,在園區里會受到觀眾的歡迎。我們希望利用這一平臺進一步宣傳中國在文化、社會方面發展的情況,進一步宣傳我們國家發展的理念和中國夢,特別是涉及農業和食品方面的一些發展情況。我們愿意在這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同意大利和歐洲的合作,推動共同發展。”
本屆世博會的主題主要是聚焦農業和食品,中國國家館在設計方面緊扣主題,外形像是風吹“麥浪”,外部廣場上還將搭建一片約400平米、由4萬多根LED麥稈組成的“希望的麥田”,同內部的展覽內容一起向來自世界各國的觀眾展示中國農業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發展。本次中國國家館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因地制宜的問題,中國國家館主創設計師、建筑主持人陸軼辰介紹說:“我們的設計在一開始就考慮到了因地制宜的問題,比如說選用膠合木材料,因為在瑞士、德國和北部的意大利(膠合木)都是屬于比較成熟的材料,但是在中國還處在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當我們一開始得知這個項目會在意大利實施,我們就決定采用膠合木來實施,因為這種材料本身的一種溫暖的感受非常適合東方哲學和中國文化的情懷。”
本次中國國家館是中國參加世博會以來首次在海外自建館,而且展館規模僅次于德國,是米蘭世博園里第二大外國自建館。此前有傳聞稱待米蘭世博會結束之后,“麥浪”造型的中國國家館將被平移回中國,對于這一傳聞,米蘭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透露說:“本身的話中國國家館建得很漂亮,現在我們也覺得值得平移回去,而且的確正在商討,已經有了一些眉目。這個館有它的特點、特色,有一些想移回去的地方也會結合現有條件,不會放在一個孤零零的地方,而是會放在一個現有的基礎之上,把這個館作為另外一個亮點。我們覺得(這樣做)一方面值得,另一方面還能繼續發揚世博事業,第三還能為現有景點增添新的亮點。”
目前,米蘭世博會已經進入了50天倒計時階段,中國參展項目和游客的強勢參與對米蘭的中文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王錦珍根據切身經歷介紹說:“我們同當地的孔子學院進行聯系,請他們幫助我們提供一些會說中文的學生,服務中國館。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招人的目標。孔子學院告訴我們,現在不只是中國館和企業聯合館需要他們的學生,其它國家館也需要會說中文的學生,比如說以色列館。從這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不只是意大利東道主對中國游客參觀抱有很大的希望,同時別的國家館也知道將會有很多中國人參觀,所以他們也準備了會說中文的講解員和工作人員,方便同中國人進行溝通,希望利用這一平臺進一步宣傳他們國家包括旅游、文化在內的情況。總之現在看來,包括意大利和有關參展國都對中國館抱有很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