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會展業在全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國展覽業也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突飛猛進,并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廣州是中國第一大展——廣交會的永久舉辦地,百屆辦展實踐及其取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刺激著廣州展覽業的發展;廣州歷來是商貿活動活躍之地,改革開放后區域內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城鎮產業帶,為展覽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廣闊的市場基礎,帶動了許多特色顯著、定位精確的會展項目。廣州把會展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來規劃,這在組織準備、機制配套、資源配置等方面激活了廣州展覽業發展的契機。
一、“十五”期間廣州市展覽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一)廣州展覽業發展的歷史地理環境
廣州——廣東省的省會,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中國南方最大的海濱城市。 廣州地處亞熱帶,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0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融匯了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
廣州有著悠久的對外交往史。在秦漢時期,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海外交往頻繁。中國的絲織品、瓷器、鐵器、銅錢、紙張、金銀等以廣州為起航站運往海外,換回珠寶、香藥、象牙、犀角等,廣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貿易大港。到了元代,世界上同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與地區有140多個。到了明代,廣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會”。到了清朝,有一段時期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對外交往更加頻繁,當時著名的“十三行”就是專門分工做對外貿易的洋行。對外通商的繁榮也促進了廣州與海外的文化交流。
廣州是華南地區的海陸空交通中心。中國第三大港口廣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港,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年貨物吞吐量達1.67億噸。 鐵路有京廣復線、京九鐵路、廣茂線、廣梅汕線、廣深線、廣九準高速鐵路,還有建設中的廣珠澳鐵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絡。除此之外,廣州市還擁有極為便利的公路網以及城際、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是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先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級樞紐機場。規劃到2010年旅客吞吐量為250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為100萬噸。
(二)廣州展覽業發展的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地增長,對外經濟貿易蓬勃發展。20多年來,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目前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5000美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前列。廣州已成為工業基礎較雄厚、第三產業發達、國民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
“十五”時期是廣州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充滿挑戰和考驗的五年,也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廣州堅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提前實現“十五”計劃主要發展目標,現代化大都市建設邁上新臺階,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十五”以來,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8%,高于計劃目標1.8個百分點,一般預算財政收入按可比口徑年均增長16.8%。2005年,全市經濟總量達到5115.75億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在國內城市中居第三位;按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分別達到8393美元和652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由2000年的0.91噸標準煤下降為2004年的0.78噸,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
2、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
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五”時期,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3%,呈現出明顯的重型化趨勢,汽車、石油化工、電子信息制造三大支柱產業帶動作用突出;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4%,物流、會展、金融、旅游、信息等現代服務業方興未艾;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0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5.3%;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都市型農業發展取得可喜進展。經濟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全市海關進出口總值534.88億美元,其中出口266.68億美元,均比2000年增長1.3倍。
3、城市建設管理成就斐然,宜居創業環境明顯改善
城市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南拓、北優、東進、西聯”戰略穩步實施,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中心鎮建設迅速推進。廣州白云國際機場遷建工程(首期)、廣州港南沙港區一期工程、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地鐵二號線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鐵路新客站動工興建,信息基礎設施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廣州陸海空交通樞紐齊備。
生態環境更加優化。“青山綠地”、“藍天碧水”工程進展順利,至2005年,全市綠化覆蓋率達36.38,榮獲“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和“國際花園城市”等稱號。
(三)廣州展覽業發展的政治環境
廣州展覽業的興起與發展與廣州市政府的因勢利導分不開。近年來,隨著中國展覽業的不斷升溫,廣州市委領導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展覽業集會議展示、商務活動、觀光旅游為一體,對提高舉辦城市的知名度,促進當地貿易、旅游及其他產業的發展、城市建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廣州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城市和具有相當經濟實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作為珠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地帶,要把展覽業作為一個經濟新增長點,加以大力培育和發展。隨著廣州展覽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城市配套建設的不斷提升,廣州市政府適時抓住時機,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并且牽頭組建了廣州市會展業行業協會,為廣州市會展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四)區域經濟合作好戲連臺
1、中國與東盟的合作穩步推進
2、粵港澳大珠三角合作更加緊密
2004年粵港澳三方分別成功召開了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和2004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制定了港澳18個服務業進入廣東的投資便利化措施,進一步推動粵港澳經貿合作走向深入。2004年粵港澳進出口貿易(包括轉口貿易)總值達2557.8億美元,增長23.2%;聯合推介“大珠三角”成果豐碩;口岸合作取得重要進展,通關更加方便快捷;港澳零售、物流、會展等服務業進入廣州的步伐加快。CEPA的實施標志著港澳會展業和廣州會展業進入了一體化時期。
3、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全面啟動
“泛珠三角區域”涉及廣州、廣西、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9個省區以及香港和澳門2個特區。2004年,成功舉辦了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簡稱9+2論壇),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經貿合作概念框架協議》,建立了政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制度,確定了在基礎設施等十大合作領域開展合作的目標,成功舉辦了首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洽談會”(簡稱“珠洽會” ),共簽約2926億元。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的建立,為廣州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廣州市展覽業發展的優勢及特點
(一)廣州展覽業發展的優勢
1、擁有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
廣州位于最具經濟活力的珠三角腹地,是中國南方區域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最大集散地,且毗鄰港澳,連接東南亞,素有祖國“南大門”之稱,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同時,廣州華僑眾多,對外聯系密切。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廣州的市場輻射能力近至廣東省、華南地區和泛珠三角地區,遠及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各國。這種優越的經濟地理環境,是發展展覽經濟的有利條件。
2、擁有“中國第一展”的品牌優勢
中國現代展覽業的歷史是從1957年舉辦“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開始的。經過50年的精心打造,廣交會成功舉辦了100屆。根據德國展覽委員會的統計,該展已經位列漢諾威通信及技術博覽會之后,居世界第二大展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威信和影響力。
3、擁有“亞洲第一”的展館優勢
“十五”期間,廣州新增展場面積27萬平方米,專業展館面積達43.
表1:廣州主要專業展覽場館情況
展覽館名稱 |
展覽面積 (平方米) |
產權歸屬 |
備注 |
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館 |
160000 |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 |
永久性展館 |
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 |
160000 |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 |
永久性展館 |
廣州錦漢展覽中心 |
43000 |
東泰駿城集團 |
臨建 |
廣東國際貿易大廈展覽中心 |
17000 |
|
|
廣東東寶展覽中心 |
15000 |
東寶集團 |
|
廣州花城展覽中心 |
38000 |
三鷹實業展覽中心 |
臨建 |
中洲展覽中心 |
40000 |
益武展覽有限公司 |
在建 |
展館面積合計 |
473000 |
|
|
4、政府高度重視
加快會展業發展步伐,積極構建國際會展中心城市,是廣州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戰略決策。市領導對會展業管理和發展工作高度重視,正式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20個單位組成的市會展業行政管理機構廣州市會展業管理領導小組,經市政府同意,由市協作辦、市工商局、市外經貿局聯合頒布施行了《關于加強廣州市會展業管理的意見》,對會展業的市場準入條件,會展的審核要求和展覽市場的管理做出明確規定;成立了會展業行業自律組織廣州市會展業行業協會,制定實施了《廣州市會展業行業規范》和《廣州市會展業行業協會自律公約》,完善了行業規范和自律機制;正式啟動了廣州市會展“一站式”審核管理服務中心,對在廣州市申辦展覽實行“一站式”審核、備案和管理;制定實施了《廣州市會展業統計制度》,正式把會展業統計納入政府統計范疇;廣州海關制定施行了支持廣州會展業發展的《八項措施》。這些措施的出臺和實施,對解決廣州市會展業發展面臨的行政多頭管理、企業惡性競爭和市場秩序欠規范等問題有了組織保障和制度規范,有力地促進了廣州會展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5、會展專業隊伍不斷壯大
會展公司、會展人才是會展業發展的基礎,能夠承辦各種大型展會的會展公司及精通會展業運作的經營人才是決定會展舉辦質量的重要因素。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廣州市從事會展活動的企業(單位)有293家,從業人員3176人。中山大學、廣州大學等大專院校已經開設會展專業課程,廣州市會展業行業協會也已決定與中山大學聯合培訓會展業高級管理人才。
(二)廣州展覽業發展特點
1、發展速度快
廣州會展業近十幾年出現了迅速發展的局面,呈現了跳躍式上升趨勢。據有關部門估計,近年來廣州的會展業每年都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根據商務部發布“中國展覽業市場調查課題成果”報告,2003年廣東展覽規模全國第一,其展覽組織者收入32.4億元占全國的37.5%,其中廣州是最主要的陣地。
2、涌現出一些品牌展會。
廣州展覽業在發展中不斷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創造出一批名牌展覽。除了“中國第一展”廣交會外,還成長出一批在行業與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專業會展品牌,如美容美發展、國際家具博覽會、建材展、照明展、服裝展、汽車展等。但目前的局面仍是廣交會獨領風騷,其它的展會與之相比,差距太大,仍未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3、政府主導型展會發展突出
廣州大型品牌展覽會基本上均由政府主辦,如廣交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廣州博覽會等。這些展覽會由于規格高、投入大、宣傳多,格外引人注目且社會影響大,但缺乏市場化運作機制,經濟效益不明顯。
4、展覽企業規模較小
廣州會展民營主體發展快,從展覽中心機構到展覽組織者,民營與股份公司開始唱主角,利用外資較少。除了香港的一些展覽公司在廣州舉辦展會外,國際知名的展覽公司在廣州落戶的很少。
5、展館設施明顯改善。
廣州的展覽館從面積到結構基本合理,可滿足不同層次的展覽要求,但配套服務設施欠佳,并且已經存在展館建設過熱的問題。
6、會展人才培養滯后
廣州高校目前只有廣東商學院設有正式的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其它一些高校只設有會展經營管理專業方向。廣州會展培訓主要是短期職業培訓,職業化人才培養則基本上還是空白。
三、廣州展覽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廣州展覽業發展現狀
據統計,2003年在穗舉辦的各種展覽、展銷會616個,其中國際性大型展覽會50多個。按行業分類,廣州的展覽會以綜合展和消費品展覽居多,綜合類展會占50%以上,消費類展會占近30%,其次為工業品展,約占10%。高科技和文化類的展覽較少,但高科技類、工業品類和服務類展會數量增長速度最快,分別以年均超過92、37和36%的速度快速增加。
表2:2003年廣州與京、滬及周邊城市辦展情況比較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