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明古都、國家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化大都市,北京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會展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潛力巨大,是中國最主要的會展城市之一,展覽活動在全國起步最早,展覽業隨著市場經濟和首都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不斷壯大。
一、“十五”期間北京展覽業發展的基本態勢
中國加入WTO和北京申奧成功,為北京展覽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性機遇。“十五” 期間,北京會展業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有關調查和統計資料顯示,“九五”期間的年增長率超過了20%;根據北京市統計局2002年、2003年行業統計和2005年經濟普查的數據,“十五” 期間北京展覽業增長速度也基本保持在20%左右。2005年,北京市會展收入61.09億元,比上年增加20.3%,占全市第三產業收入的0.3%。在會展活動收入中,展覽收入20.85億元,比上年增加19.7%,策劃咨詢、設計裝修、展品運輸、展具租賃等相關服務收入6.61億元,比上年增加22.5%。
“十五”期間,北京圍繞發展首都經濟的理念,立足將北京打造成重要國際會展中心城市的目標,加強統籌規劃和協調管理,優化會展資源配置,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加強宏觀指導和改善發展環境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
(一)加強調查研究,明確發展思路
為摸清家底,有針對性地推進北京會展業的發展,從2001年開始,當時主管外經貿和會展業發展的副市長親自牽頭組織市政府研究室、市發改委、市外經貿委和市貿促會等相關機構對北京會展業的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門調查研究,先后完成了《北京會展業發展研究報告》、《奧運經濟與北京會展業發展研究》等專項課題。研究報告對北京會展業發展的條件、基礎和癥結進行了認真調查和分析,對北京會展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目標提出了一些思路,并對改進北京會展業發展環境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研究成果得到北京市領導和社會有關各界的普遍重視,《北京會展業發展研究報告》獲得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超過二等獎,研究報告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議次后成為有關政府部門的決策參考依據和實際工作指南。
(二)研制發展規劃,確立發展目標
根據研究報告的建議,為了將會展業發展納入北京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框架,2002年初,由北京市計委牽頭,組織市外經貿委、市旅游局、市貿促會、首規委和市規劃院等單位開始研制《北京市會展業2003-2008發展規劃》。規劃研制過程中,為保證規劃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先后組織召開了以北京會展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展覽中心和會議中心的選址、場館建設與設施要求等為題的多場專家論證會,廣泛征求了會展業界人士和相關中央、北京有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規劃于2003年1月完成初稿,3月底正式定稿并組織實施。作為北京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規劃》明確了北京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提出了場館建設的總體思路,提出了發展的具體步驟和措施。規劃明確指出,北京會展業發展思路是:以籌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委契機,以建設大型高水平、國際型的綜合現代化會展設施為切入點,充分調動中央在京單位和北京單位各方面的積極性,整合北京會展資源,堅持行業協調和政策支持并重,國際化、專業化、品牌華并舉,在層次結構、辦展水平、配套服務、運作效率等方面實現與國際接軌,促進北京會展業的加速發展。規劃還指出,北京會展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實現場館現代化、服務國際化、市場規范化、人才專業化,力爭到2008年把北京建成亞洲主要會展城市之一。經過“十五”期間的努力,文化會展發展已經納入北京經濟社會總體規劃,在“十一五”規劃中專門制定了“旅游業及會展業發展規劃”。
(三)編制統計體系,提供決策依據
會展屬于一個新興的邊緣產業,在原來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根本沒有列入會展內容。加強對會展業的宏觀指導,必須建立在科學的依據之上。因此,按照國民經濟統計體系的要求,結合國際會展慣例,研究會展行業的統計指標和體系,顯得十分重要。2002年8月,北京市政府責成市統計局正式立項開始研究會展業的統計指標和統計報表。經過多方征求意見和有關專家論證,年底完成了會展業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2003年1月,召開了“首都會展業統計調查會議”,將統計報表下發到260家在京的會展場館、主辦單位、重點賓館和酒店等單位填報。4月底做出了2002年北京會展業發展情況分析。會展統計體系的建立和初步統計數據的收集為判斷會展業在北京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對首都經濟的作用,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決策提供了量化的基本依據。此后,北京市統計局又對2003年的會展發展進行了統計分析,2005年,結合經濟普查,統計局進一步的細化和修訂了有關會展統計指標,對2005年北京會展業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北京會展統計所做嘗試,在國內會展業界和北京市引起了高度關注,會展統計分析報告得到有關主要領導的重視,不少媒體登載了分析報告的主要觀點和有關內容。
(四)加強法制建設,探討會展立法
針對北京會展市場經營成分較為混雜,管理較為散亂,市場競爭有失規范的現實,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加強依法行政力度,保障會展行業健康發展,“十五”期間,北京市積極探討了會展立法問題。“十五”開端第一年,北京市法制辦、市外經貿委、市貿促會等機構就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等形式,對中央和本市會展業有關管理機構、會展場館、主承辦單位、旅游接待單位、運輸企業、設計搭建企業、新聞媒體等展開調研,了解北京會展市場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征求改進意見,探討通過加強法制建設來規范北京會展市場行為的可行性,展開了對研究制訂會展促進與管理規章的必要性論證。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2002年,市法制辦召集21個相關委辦局和企業代表進行《北京市促進展覽與會議行業發展辦法》的立項論證?!掇k法》被列入市法制辦立法計劃,并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和起草班子?!掇k法》初稿業已完成,后因北京非典的影響,《辦法》遲遲沒有出臺;但此間所做的立法嘗試為未來北京會展法制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會展法制建設對于規范北京會展市場競爭和經營行為、推動會展業快速發展和良性增長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加強產權保護,維護合法權益
隨著會展經濟的升溫,展會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國家《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法》于
(六)加強協會建設,提供中介服務
北京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北京國際展覽業協會,后根據形勢發展又增加了有關會議方面的內容,更名為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2005年2月,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多方協調,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召開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修訂了協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第二屆理事會,健全了協會的組織機構。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現有會員單位近200家,選舉產生理事單位44家,占會員總數的25%,其中常務理事單位20家。北京市副市長陸昊擔任協會名譽理事長。協會注重吸納會員單位的廣泛代表性,成員單位中既有企業、事業單位,也有新聞媒體、大專院校、研究機構、行業協會和社會團體;既有會議和展覽的組織者,也有運輸、設計裝修、廣告、旅游、咨詢等會展服務機構;有中央在京會展機構,也有北京所屬會展企事業,還有少數京外會展機構。協會成員中各種經濟成分都有,有國營、民營,也有外商投資企業。協會200家會員單位中包括中央在京會展機構76家,市屬機構7家,外商投資企業9家,教育機構3家,其余為民營企業。會員單位在北京會展行業中的覆蓋率為10%左右。
“十五”期間,協會注意廣泛團結業內企業,認真聽取企業的呼聲,代表行業利益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企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和合理要求,爭取政府對行業發展的支持,積極推動有利于行業發展的法制和環境建設;參與了政府會展產業發展規劃、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和決策論證;認真宣傳政府產業政策、相關法律、法規,并協助貫徹執行,較好地發揮了聯系企業、溝通政府、服務行業的作用。
協會經常組織業內企業與政府對話。先后曾組織企業代表與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北京海關等政府機構進行對話溝通,為改善北京會展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獻計獻策。在政府起草會展業發展規劃、《北京市戶外廣告管理辦法》、《機動車展銷管理辦法》,研究改善北京海關服務水平等工作過程中,協會都組織業內人士直接與政府有關部門對話,提出意見或建議。北京抗擊“非典”期間,協會對北京會展行業40余家有代表性的會議展覽場館、主辦單位、裝修公司、運輸公司進行了“北京會展業‘非典’期間損失情況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了支持和鼓勵會議展覽行業盡快走出困境和以會展業帶動市場全面恢復和發展的建議,為北京會展業獲得減免當年4-12月營業稅的優惠政策提供了決策依據。協會還組織業內專家對北京展覽場館設施建設進行論證,為政府規劃決策提供依據;積極參與推進順義天竺新國展中心建設項目,多次聯系市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就立項、規劃、建設、市政、土地等問題進行協調,以加快項目的建設進程。
“十五”期間,協會還根據業內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組織了一些業務培訓和研討活動。從2001年開始,協會先后組織了“國際展覽業務培訓班”、“新海關法培訓班”、“《北京市大型社會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知識講座”、“會展知識產權培訓班”等,組織會員參加赴澳門參加會展業管理人員培訓班,與市商務局共同組織“赴香港會展業研修班”;為北京旅游管理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市外貿學校等院校開展會展學歷教育和成立會展研究所提供顧問咨詢服務和學生實習中介服務;舉辦或合作舉辦 “京港經濟研討洽談會——京港會展業合作研討會”、“首屆中國會展論壇”、“2003中國國際會展論壇”、“會展產業峰會”等活動。
此外,協會還為成員企業業務發展、市場開拓、國際會展申辦等提供咨詢和資質認定服務。協會在加強對外聯系與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先后與歐洲、美加和亞洲有關國家,與國內其他城市、港澳臺地區的會展組織機構和中介機構建立了聯系,加強合作,交流經驗,共同組織有關活動。
二、北京展覽業發展的基本評價
經過多年的沉淀和積累,特別是經過“十五”期間的努力,北京舉辦會展活動的硬件建設和軟件環境改善都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為進一步促進會展業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一)擁有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
北京擁有眾多的展館、會議場所、體育場館、演出場所和博物館等,其中相當一部分達到國際標準,這為北京會展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根據北京市統計局資料顯示,目前全市擁有大型展覽場館10座,室內展覽面積17.66萬平方米(詳見表1)。其中面積超過
表1:北京展覽場館基本情況(單位:平方米)
場館名稱 |
展覽面積 |
||
合計 |
室內展廳 |
室外面積 |
|
總 計 |
242999 |
176599 |
66400 |
中國國際展覽中心 |
69073 |
60073 |
8000 |
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展廳 |
10000 |
10000 |
0 |
全國農業展覽館 |
49301 |
24301 |
25000 |
北京展覽館 |
35000 |
22000 |
13000 |
北京國際會議中心 |
7400 |
4400 |
3000 |
中國軍事博物館 |
9100 |
8100 |
1000 |
民族文化宮 |
3960 |
3660 |
300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20000 |
20000 |
0 |
中華世紀壇 |
13785 |
7985 |
5800 |
海淀鑫泰 |
26380 |
16080 |
10300 |
建筑展覽館(建筑文化中心) |
6000 |
6000 |
0 |
中國科技會展中心 |
8200 |
8200 |
0 |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2005經濟普查統計)
(二)形成了一批品牌展會和活動
與首都經濟的強勁發展和北京的國際形象相適應,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北京擁有一批國際知名的品牌會展活動和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節慶、體育賽事等活動,形成了覆蓋各個行業以及各類人群的全方位的會展活動格局。首先是形成了一批代表行業發展方向、體現行業發展趨勢,具有明確市場方向和固定客戶群體的專業品牌展會(詳見表2)。據統計,北京品牌展會中得到UFI(國際展覽聯盟)認證的展覽會有18個。這些展覽會主要集中在工程機械、紡織機械、印刷、石化、食品、通信設備、醫藥、安全生產等專業領域,為促進行業內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影響上看,有些展會位居亞洲首位,有的展會已位居世界前列。另有一些在北京舉辦的展會,雖然沒有申請國際展覽聯盟認證,不屬于國際展覽聯盟認證的展會,但其規模和國際影響完全可以與那些已經獲得國際展覽聯盟認證的展會媲美(參見附圖1);其中較為典型的有機床展、舞臺燈光展和國際汽車展等,據有關媒體報道,北京國際汽車展已經躋身國際著名汽車展行列,成為世界五大國際汽車展之一。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融展覽、會議論壇和交易洽商于一體,實行政府支持和市場化相結合的運作模式,探索了展中帶會,會中有展,展論談三位一體的辦會思路和政府倡導型展會與市場結合運作嘗試,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經過九年多的培育,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已經成為北京市重要的大型國際經濟科技活動,成為中國科技領域重要的國際交往平臺之一,成為國內科技領域主要展會之一(詳見附錄1)。
表2:2002-2005年北京展覽會結構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