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展行業市場化率日漸走高的背景下,品牌化正成為展會生存發展的主要動力。據重慶市會展辦公室最新的數據,2014年全市舉辦展會662個,展出總面積達到601.3萬平方米,會展產業直接收入85億元,拉動消費682億元,市場化率達81.1%。相比于2013年,單個展會的直接收入和平均展出面積均大幅度提升。不過,不少會展業內人士坦言,重慶展會尤其缺乏品牌展會,一方面要自己培育地方品牌,另一方面則需要引進品牌展會,形成帶動效應。
個案
自創展會的苦惱
對重慶的會展商人羅萍(化名)來說,2013年一次展會創辦失敗的經歷讓他難以忘懷。據他向商報記者介紹,當時,他與多家生產企業合作,創辦了一個賣特色產品、酒類等消費品的展會,招商環節并沒有出現問題。
“100多家企業參展,5萬多平方米的展位全部招滿了,還來了不少大品牌參展。”羅萍介紹,就連不少外地的大品牌企業,都比較看好重慶的消費市場,比如,茅臺、中糧等,都很重視重慶市場,所以不少消費類展會上,都不乏行業巨頭重金參展。
出乎羅萍意料的是,這場持續三天的展會,實際上在第二天便迅速冷清下來,一些商家早早的撤展。據羅萍回憶,盡管在展前,已通過道路廣告或是媒體大量發布了展會消息,還有商家的促銷信息,但展會開幕后,確實有“買東西的人沒賣東西的人多”的情形。
“策劃不夠,準備不足,宣傳不到位,展會沒品牌效應。”說起這次“失足”,羅萍坦言,別說專業的展會了,要將一個消費類展會辦得有人氣,還真不容易。總結起來就是:一方面需要足夠的大牌企業,拿出足夠的優惠信息吸引消費者;另一方面,還需要展會的配套服務有新穎獨到之處。
行業
品牌展會缺乏
事實上,展會欠缺品牌力并非個案。據一位長期與外界合作展會的行業人士介紹,相比于發達城市的會展業,重慶展會整體上仍欠缺品牌號召力,導致規模不大。比如廣州市在2014年全年展會約400個,展覽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單個展會平均展出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
盡管重慶展會眾多,但不少業內人士坦言,在外面叫得響品牌的僅有一家立嘉國際機械展覽會,該展會也是重慶唯一一家通過全球展覽業協會(UFI)認證的展會,也是西部首個通過國際認證的機械類展會。
重慶市立嘉會議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棋告訴記者,立嘉國際機械展的品牌成長經驗在于非常重視專業觀眾、采購商的組織,以及觀眾參觀期間的鑒賞體驗,每年展會都會在重慶、四川、貴州、湖北、云南、上海、北京、陜西等省市舉辦展會的推介會,邀請參展參觀。
陳棋介紹,公司很早就注意到市場上打著中國、西部、重慶名頭的展覽很多,全國各地都是一樣的展覽,但主辦企業一會兒是這家,一會兒是那家,對企業來說,就無法形成品牌的積累,而且給人感覺行業比較亂,“因此,我們決定以公司名立嘉作為展會的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任何人說到立嘉就只有我們一個”。
盡管行業里不是每個人都有陳棋這么輕松,但現象的另一面,也昭示著行業本身具備的潛力。
按照市會展辦的數據,在2014年,全市舉辦展會662個,展出總面積達到601.3萬平方米,會展產業直接收入85億元,拉動消費682億元,市場化率達81.1%。在2013年,全年舉辦展會581個,展出總面積500.4萬平方米,會展產業直接收入61.5億元。
不難發現,相比2013年,重慶市單個展會規模和平均直接收入均大幅度提升。2013年,重慶單個展會直接收入約1060萬元,在2014年,提升到約1284萬元;從規模看,單個展會面積從2013年的0.86萬平方米提升到0.91萬平方米。
行動
“引進來”借勢
按照市會展辦的政策,我市正大力引進品牌展會,帶動本土會展業的發展。據介紹,已設立的兩江新區發展專項資金,以投資入股、定額補助、對發行企業債券和貸款實行貼息等方式,扶持區內的先進制造和會展等現代服務類企業的發展。
據介紹,在補貼大型展會方面,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出席人員500人以上且市外參會人員不低于50%、實際會期2天以上(含2天)的行業性會議論壇活動,按每500人10萬元的標準給予補貼。單個會議論壇活動補貼金額最高不超過50萬元。其它一些規模更大的展會,還可以采取一事一議的扶持政策。
重慶國際博覽中心總經理石鍵介紹,國博中心正在引進品牌展會入駐,也愿與外來企業一起創辦品牌展會。對于有意向在國博中心舉辦展會的會展企業,可以有多個途徑與國博合作,比如可以采用保底分成模式,雙方風險共擔舉辦展會;也可以以項目合作的方式,雙方共同策劃、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利潤舉辦展會。
對于會展企業單方舉辦的展會,國博中心亦將提供本地與項目相關的基礎信息,協助主辦方進行市場調研,協調重慶本地行業政府主管部門參與展會服務、共同申辦論壇或活動,同時提供當地媒體宣傳、交通組織、專業觀眾后期展會服務等組委會希望委托當地機構參與的服務。
建議
加快會展企業
內外對流
廣東省組展企業協會會長劉松萍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重慶是會展業西進辦展的首選城市,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消費群體,對展會如何邁步品牌化之路而言,重慶的會展企業有多條路徑可以選擇。
在劉松萍看來,一方面可以引進品牌展會落戶重慶,更為深層次的合作則可以有兩地企業一起辦展,學習沿海乃至國外會展企業的先進辦展經驗,先引進來,在本地發展壯大,再走出去。
劉松萍建議,本土會展企業與外來會展企業辦展,可以采取一方負責一頭的方式,發揮自己所長,整合資源,“企業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態,不要擔心‘狼來了’,會吃掉自己的資源”。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家張超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多數行業都有專業展覽,但一個品牌不應該是憑空打造出來的,需要有當地的產業基礎,和當地的特色結合。比如北京和上海擁有國內最高的工業制造和設計水平,擁有密集的高端產業和跨國企業,其相關展覽國際化程度就更高,知名度更高,也會有更多高水平的企業參與,反過來,也會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要素聚集。
張超稱,有數據統計,世界上70%的高端品牌展都辦在德國,除了法蘭克福,其他的小城市里也會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高水平的專業展,都是依據他們自身的產業基礎開辦。所以我們說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特色,每個特色都有機會做出自己的品牌。
“要做到人無我有并不容易,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自己開發新型產業,新技術、新材料、新領域的展覽同樣具有很大的潛力。”張超建議,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還需要盡可能地借助各方的合力找準盟友和對象,在宣傳、推廣方面做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