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搭臺,經貿唱戲”——當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走過33個春秋,這一國家級節會已成為推動洛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舞臺。洽談會、展銷會、高峰論壇、交易會……節會期間舉辦的各類展會,為本地企業走出去、外地客商請進來搭建了橋梁。
在移動互聯對人們生活產生深刻影響的今天,牡丹文化節期間的會展經濟也發生著新的變化。那么,該如何順勢而為,從而提升洛陽會展經濟的品牌影響力?
“雙線展示+線上交易”
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會議和展覽、展銷,從而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這就是會展經濟的定義。今年牡丹文化節期間,洛陽市舉辦34項活動,其中一些展覽會及交易會給本地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商機。而商機背后,是“線上+線下”的新交易模式。
這幾天,洛陽市一家牡丹深加工企業的銷售經理余超正忙著往外地發貨。原來,在近日舉辦了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名優產品博覽會后,作為參展商之一的該企業陸續接到了不少外地客商的網絡訂單。“這在以前是不常見的。”他說。
之所以會有這種新情況,與該企業在博覽會上實踐“線下展銷+線上交易”的模式不無關系,大多數客商下訂單均是通過網絡。余超說,以前的訂單大多是在展會期簽訂的;而這次,由于開展線上交易,不少客商回到當地商議后又通過該企業的微信商城下訂單。
無獨有偶,在剛剛結束的首屆亞太牡丹文化產業藝術博覽會(簡稱亞太牡丹博覽會)上,一些參展商還實踐了“雙線展示+線上交易”這一模式。也就是說,商家在參展時將便于攜帶的產品進行實地展銷,而將不好攜帶的產品通過線上商城在平板電腦上進行展示,從而實現“線上+線下”的“雙線展示”,一下子擴大了參展商的展銷范圍。
利用大數據,足不出“戶”辦展會
通過新的銷售模式,洛陽市一些展銷會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亞太牡丹博覽會現場交易額達370萬元,合同訂單額超過2億元,其中線上訂單超過半數。
除了互聯網對洛陽市會展經濟的助推作用,在舉辦展會方面,互聯網同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舉辦這次展會,我們在會展中心這棟大樓里就完成了。”亞太牡丹博覽會主辦方負責人石豐朋說,前期,他們通過網絡搜尋一些國內知名博覽會的服務商,然后獲得某一產業領域的參展商及采購商的大數據,如牡丹深加工產業;隨后,通過電子郵件、微博、微信、Facebook以及國內外專業會展網等線上平臺向其發出邀請;最后,在移動互聯平臺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推介。“最終,參展的國內外企業有300家,是我們發出邀請數量的1/10。”他說。
同樣,在洛陽市舉辦的首屆中國電子商務園區峰會也是通過網絡報名的。該峰會主辦方相關負責人、洛陽市互聯網協會副會長車炳恒介紹,依靠主辦方的號召力和洛陽的城市影響力,最終報名人數超過1400人。
發展會展經濟須走品牌化道路
在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坦言,洛陽市會展經濟常常會遇到地方經濟體量有限、影響力不足、缺乏相關經驗等瓶頸。而在注入了互聯網的活力之后,大大拓寬了會展經濟的開放平臺。那么,洛陽市會展經濟該如何更好地發展?
“講一個小事,近日上海也要搞油用牡丹展銷會,國內一些牡丹企業說,這個展會要是放在洛陽,我們就去。”石豐朋說,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洛陽市會展經濟應依托本地特色打造專業展會,例如業內對洛陽認可度較高的牡丹產業等,使其成為洛陽市的一大品牌,“就如同廣交會、上交會那樣”。而利用互聯網平臺,這一目標更易實現。
車炳恒表示,之所以在洛陽舉辦中國電子商務園區峰會,是想將這一平臺打造成為洛陽會展經濟的一個新符號。一方面,該峰會今后將實現常態化,即每年兩次,上半年固定在洛陽舉辦,努力使其成為電商領域的新品牌;另一方面,也能助推洛陽市電子商務發展進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因此,走品牌化道路是洛陽市會展經濟走向成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