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之于會展行業是什么?答案也許并不重要,業內普遍認為這是一種用互聯網思維做傳統生意的商業形態。馬化騰也認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提升。”
對于會展行業,“互聯網+”的提升手段體現在哪?通過這種手段要達到什么目的?
現在沒有人否認“互聯網+會展”的核心,在于“互聯網”背后的“+”——融合。融合互聯網與傳統會展行業的各自優勢,迸發合力,激發創新。
“互聯網+”的特性是創新驅動,跨界融合,重塑結構,連接一切,開放生態,尊重人性等。核心是創新驅動。
從中國會展業、特別是展覽業發展的演變過程看,總體上說該行業屬于粗放型,并不為過,產業鏈上的一些環節仍是資源驅動——人力資源、原料資源、能源資源等,企業的創造能力和產品的附加值低,品牌競爭力不足,增長方式單一,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當資源成本上漲,利潤空間立刻被壓縮,甚至陷入困境,由此而派生的種種競爭、甚至是惡意競爭不一而足。
轉變到創新驅動和跨界融合的“互聯網+”方式,將會產生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創造空間。以會展產業鏈重要的一環——展覽工程行業為例,傳統的展覽工程包含了策劃、設計、建造、實施、運營服務等,最終的核心產品是展臺——一個參展商用于展會整合營銷活動的空間,以及圍繞展臺所產生的展會前、中、后期運營服務。隨著科技的發展,展臺已由初期的配以“聲、光、電”效果,擴展到現在實現了綜合燈光、視頻、音頻、多媒體、互動體驗等多種技術和效果,但是,仍然沒有擺脫物理空間的角色。設想,通過“互聯網+”,未來的展臺不排除將在展覽展示的形態上發生“顛覆”性轉變——一個巨大的集成移動展示終端。這將是以互聯網技術貫穿、連通所有展示功能:手機App定位展臺、引導展示流程、介紹和演示產品、操控設備甚至現場環境;互動多媒體組織現場各種體驗式活動;通過大屏幕終端直接與場內外交流、訂購、采訪、發表個人觀點和感受;新媒體技術支持下的各階段營銷和傳播……這些單一的互聯網技術都已存在或正在出現,我們需要的是以“互聯網+”的跨界融合與創新驅動理念,重新定義傳統的展覽概念,甚至重新定義展覽設計和展覽工程,完成對傳統展覽形式和形態的“顛覆”。而最終目的還是更好地實施會展整合營銷。
對于“互聯網+”的重塑結構,仍以傳統的展覽工程行業為例,創新驅動應該推動行業設計制造供應鏈一體化的進程。傳統的展覽工程領域在一個時期存在過的模式是策劃設計、項目管理、工廠制作、現場服務一體化,在發展過程中,隨著分工細化和成本增高、管理繁雜等諸多原因,有些企業甩掉了或設計或工廠;但實質上,經營管理環節并沒有減少,而且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行業分工細化,過去的某些環節反而擴展了。以展覽設計為例,早期的一個成熟設計師幾乎可以獨立完成從理念推導、設計策劃、三維設計、平面設計、制圖、到指導工程實施的大部分過程,現在,由一個設計團隊分工協作才可能完成;隨著專業化的推進,設計周期、或一個周期內的工作內容也在增加和擴展。再以工廠制造環節為例,一個項目的建造工程在實施中會有很多轉化為委托、協作、分包、定制、采購……故此,“互聯網+”的設計制造供應鏈一體化設想是,建立開放的、能將所有設計、制造、生產,以及相關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接入進來的供應鏈管理系統,數據共享;重新梳理供應鏈上的合作者,簡化環節和渠道。本質是一種社會化分工重構,通過供應鏈的一體化運作,提高運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為客戶創造更高性價比的產品與服務。
與此類似的重塑結構還包括設計研發一體化,營銷服務一體化……等等。
“互聯網+會展”在行業及行業內企業的落地,是首先要保持傳統會展在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繼而全面增加互聯網的接觸點,把“互聯網+”全面落地到商業模式、營銷、產品、服務中去,與具體的、日常的運營對接。
當“互聯網+”的浪潮席卷會展行業時,不少從業人員都在研究關于“+”、關于“轉型”的方向和思路,我們今天仍會覺得“產品極致化、高性價比”的模式就能真正改變會展行業嗎?我們仍會覺得某種App、或某種單純的技術手段就能推動這個行業的真正變革嗎?
“互聯網+”,或者是“互聯網+”的思維到底能改變傳統會展行業的什么呢?
會展業說到底還是服務行業,在服務經濟時代,產品是無形的,被視為“基礎設施”,而服務是貫穿整個產品鏈的價值體現,因此更加講求服務體驗,客戶滿意度是衡量這個產業價值的重要標準。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發現、把握并創造客戶需求,才能不斷地參與市場創新,帶給客戶真正的價值服務體驗。
所以,“互聯網+會展”就是用智慧驅動服務,用智慧提升價值,用智慧升級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