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一大批敢想敢干的創業者下海掘金,開啟尋夢之旅,數量眾多的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的誕生奠定了今天民營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而我國的會展業也從那個時代開始,逐漸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許多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民營會展企業都是在那個時代創立的。海名國際會展集團就是這樣的企業,海名的創始人門振春就是那個時代的涌現的企業家代表之一。日前,本刊記者有幸采訪到了海名國際會展集團董事長門振春,對他的創業經歷和海名的發展戰略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創立于2000年的海名會展集團,經過十五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中國市場網絡最廣、展會類別最全、展會數量最多、最具發展潛力的專業會展公司之一。作為集團的創始人,請您談談您創立海名的初衷以及您是如何走上會展之路的?海名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什么,這中間付出了怎樣的艱辛,能否請門總結合您的創業經歷講講?
門振春:上世紀90年代末,我聯合一批最早從事展覽的朋友,從廣州、香港等地回到家鄉創業,注冊了“青島海名國際會展有限公司”,并由此開始這十五年的征程,如今已經成為多城市布局、多行業項目的“海名國際會展集團”,每年在20個城市舉辦60多場展覽會。
走上會展之路,一是興趣夢想使然,吸引和團結的這一群人都是想做事的,有激情有原則,并且著眼于未來,在物質生活滿足后還有著更大的夢想,所以一切水到渠成。二是想為家鄉做點貢獻,當時北方展覽市場幾乎是空白,如果說“中國夢”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那當時我的“家鄉夢”則是想讓家鄉盡快趕得上展覽發展的大潮。
創業既是個辛苦的事情,也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個中滋味,一定要親自經歷過、體驗過才能真切感受。從0到1、從無到有、從一個城市開拓至另一個城市、從二線進軍一線、從粗獷到標準化運作、從本土化到國際化……每一個展會,每一個節點背后都有故事。有展會救活瀕臨倒閉企業后收到感謝信的驕傲;也有艱難開拓新市場,團隊間的相互鼓勵,不離不棄;還有第一次進軍一線城市時連續幾個通宵的展前籌備……這些在集團年度全員大會上,“海名人”都會分享,分享這人生難得的歷練和經歷,痛并快樂著。
我認為海名之所以成功,一是定力,二是凝聚力。“定”在會展行業,專注于展覽,堅持“讓客戶通過會展做生意更便捷”的使命和初心,將眼光放長遠,多培育多付出。“海名”一直以來就是個平臺,像大海一樣,虛懷若谷,包容萬象。有著“對內對外合作聯盟”思想:用眾人之智,眾人之力,成眾人之事,成為長期共同體,成長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
記者:十五年來,海名憑借優質的服務屢獲殊榮,被評為中國十佳品牌組展商、中國十佳民營展覽公司、省級服務名牌,而且是美國獨立組展商協會(SISO)、國際展覽和項目協會(IAEE)等國際知名組織的會員單位,請問加入這些國際協會對海名的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門振春:未來往哪里走,前瞻性很重要,參加國際協會,與我們戰略中的國際化需求是契合的。它開拓了海名的眼界,整合行業資源,帶來新的合作伙伴和商業機會。經過幾年探索,現在國際圈子慢慢的建立起來了,這對海名下一步的戰略實施有著積極的作用。
記者:“海名,您的愉悅商務之旅”是集團的品牌宣傳語,請問這一宣傳語是怎樣產生的?海名又是怎樣實現“讓客戶通過會展做生意更便捷”的使命的?
門振春:社會中、行業里、公司內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公司給伙伴責任也就給了信任和真誠;而每一位伙伴有了責任,也就成就了價值和使命。海名的使命和品牌宣傳語,就是對責任的詮釋。就是在互聯網+時代,凝聚行業內外資源,搭建好展會這一平臺,充分挖掘展會的功能,在信息傳遞,商業交易的同時,加強社交和體驗互動的功能,讓每一位用戶和參與者,有“愉悅”的情感情懷。
記者:海名的展會遍布20個城市,涵蓋8大行業,未來,海名會進一步嘗試新的產業領域嗎?
門振春:海名有一句話“發展是不可妥協的”,未來肯定會嘗試新的產業領域,因為骨子里敢于否定,敢于放棄,敢于接納,也敢于挑戰。我們將集團的產品版塊劃分為“穩定、加強、嘗試”等類型,在做全產業鏈的同時,更加垂直細分,“廣+專、寬+深”必將擦出創新的火花。
記者:海名在二十多個城市辦展,您怎么看待會展業的地域差異?你認為二線會展城市未來發展潛力如何?
門振春:海名前幾年是“全國化”布局,快速擴張階段,中國地圖是海名事業版圖。現在則是本著“大本營+優選城市”原則,在地區布局和項目發展上更加細分深挖、地方特色、差異發展。運作上“世界水平,中國深度,國際廣度,當地深度”。我認為每個地區有差異就代表著有機遇,不僅二線市場,中國會展市場未來仍然具備強大的發展潛力。
記者:隨著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力度的加大,會展行業官退民進趨勢明朗,會展企業發展機遇增大。尤其是民營會展企業的發展環境寬松,政策利好,您認為民營會展企業目前在行業中的地位以及對行業的貢獻是怎樣的,這種狀況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門振春:“中國的民營會展企業正在成為行業生力軍”這是毋庸置疑的。決策快、運作靈活、市場化、學習力強、與時俱進……這些優勢加上“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新機遇、政策支持,以及資本運作、資源整合等新策略,必將會在下一輪的行業貢獻中脫穎而出。
記者:您認為目前,我國民營會展企業亟需突破的發展瓶頸是什么?
門振春:戰略方向越清晰的企業,越會遇到“所謂”的發展瓶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沒有瓶頸可言。在互聯網+時代下,“產品研發及優化問題”是普遍遇到的瓶徑,沒有成熟的產品和固定的模式,唯有不斷交流和探索,在展會設計上回歸本質。“組織管理升級”也會是瓶徑之一,現在海名已經實施的經驗是“去控制化、去層級化、去中心化,短平快”。如果是戰略必須做的項目,允許內部適度浪費,并且內部PK,跑的快的勝。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民營會展企業應該繼續發揮“靈活快速”的優勢,快速試錯、快速調整、快速行動、快速迭代,在做的過程中完善。
采訪的最后,記者問及海名今年的新動作和新規劃,門振春告訴記者,海名正在按照三年、五年、十年規劃穩步前進,幾個旗艦展會、重點發展展會在未來都會有新的亮點,而運作背后有的是大手筆、有的是新動作。“我們致力于做中國乃至亞洲一流的展覽及商業促進機構,愿與《中外會展》一起見證中國會展經濟的奇跡。”門振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