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展覽之多,就是業內的人也是難以想象的。主要是展覽場地的增多,直接關系到展覽數量的增加。過去,北京能夠辦美展、又能辦得像樣一點的就是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陳列館,稍微擴大一點,也就是歷博、軍博、民族宮等一些綜合性的場所。現在就不同了,原有的一個沒有少,而新增的畫院系統的、院校系統的等場館則是難以數計,加上不斷出現的民營的場館,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還有三兩間房子的畫廊,更是星羅棋布,如此的總和則營造了一個展覽的盛世,也有人把它看成是美術繁榮的一個標志。
過去,有些人是每展必看,可是,現在要想把北京在一個時段內的展覽看全了,卻不容易;不要說看全了,能夠了解全了也非易事,因為數量眾多,而且此關彼開。由于體制和場地的問題,過去,一位畫家一輩子能開一次個人畫展,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然而,現在只要有錢、有閑,隔三差五辦一個展也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而展覽多了,看展覽就成了一件很累的事情,其中的亂七八糟也是難以避免的。
辦展覽在過去是很神圣的事情,一定是官辦。官不辦,民想辦也辦不成。現在時代不同了,各方面的情況也就隨之變化,雖然,官方場地中的展覽還是需要官辦,但也就是需要一個官印而已,即所謂的“主辦”。許多穿上官辦馬甲的展覽,實際上是一種個人行為,或民間運作。至于數量眾多的民營場所,以及畫廊中的展覽,則沒有這一套,想辦就辦,想怎么辦就怎么辦。這也就是與當今文化體制多樣化相應的展覽運作體制的多樣化所造就的一個新的展覽格局,因此,展覽逐漸失去了它原來神圣的光環,今天,展覽進入到平民化的時代。
舊年歲尾、新年開始之際,中國美術館展出了鄭荔“2006今日中國美術大展”,這個占據了中國美術館一層的全部展廳、入選參展藝術家233人、展出作品500余件的展覽,可以說是一個大規模的展覽。如此規模的展覽在過去一定是官辦,可如今卻是民間運作的結果。它沒有要國家一分錢,卻展示了“今日中國美術”。當然,在今天,以民間的力量來展示“今日世界美術”也不是沒有可能。
無疑,“今日中國美術大展”不同于美協或其他官辦的美展,因此,參加這個展覽不會成為全國美協會員所必需的一次展覽資格,由此可以看出,官辦和民辦的展覽還是有點區別。而官辦和民辦的區別還有,官辦比較多的是體現集體的意識,而民辦則基本上是個體的意識;官辦比較多的帶有主流的色彩,而民辦則相對要開放一些。如此的區別,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關系到作品的選擇,影響到展覽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