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年,兩年時間內中國會展產業出現了大量中外會展公司之間的合作、并購事件。以此,業內人士判斷:中國會展業到了整合時代。
2006年3月,亞洲博聞集團在廣州成立全資子公司博聞(廣州)展覽有限公司,隨后聯手意大利博羅尼亞集團收購了廣州國際美容美發化妝用品進出口博覽會(以下簡稱美博會)的主要股份,將其收入囊中。
同年6月,中國機床總公司在北京宣布,正式與勵展博覽集團簽訂了共同發展中國國際機械裝備展覽會與中國機床工具商品展覽會的長期合約,中國機床總公司和勵展博覽集團將共同主辦這兩個展覽會。
拋開整合概念不談,僅從中外展覽公司合作、并購過程本身來看,外資公司頻頻向中國展覽公司拋出繡球,似乎在告訴中國的同行們"我們來了,但我們愛你們"。"狼們"的"圈地運動"
"對于整個中國市場,我們一向有全盤的發展計劃。而廣州市及廣東省作為一個整體,乃是我們發展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我們殷切期盼與省市有關部門及本地伙伴通力合作,開拓新的展會。"亞洲博聞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孫秉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孫秉德說這番話的背景是,2006年3月份,亞洲博聞集團在廣州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博聞(廣州)展覽有限公司,隨后聯合來自意大利的博洛尼亞集團收購了美博會的主要股份。此前,亞洲博聞在廣州僅設立了辦事處,員工25人。
再此前,亞洲博聞在內地的展覽會多數是由旗下的博聞中國及其合資公司--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運作,主辦及參與的展覽會數量已經達到了30多個。和他們相比,能夠主辦或參與如此眾多的中國本土展覽的公司數量很少,能夠與之抗衡的只有具有政府背景的貿促會及行業分會。
和亞洲博聞一樣,來自英國的勵展博覽集團近兩年在內地也是動作頻頻。先是2005年8月收購國藥展覽50%股份,與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聯合成立了國藥勵展展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展覽業首個由國有企業與境外公司攜手打造的合資項目。勵展集團拿下中國醫藥類展覽的項目之后,2006年6月又與中國機床總公司合作,簽訂了共同發展中國國際機械裝備展覽會與中國機床工具商品展覽會的長期合約的合約。兩個動作的手法極為相似,均是通過股份收購成立合資公司運作而成。
此外,在勵展之前,還有法蘭克福展覽公司與民營企業廣州光亞高調成立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隨后還有科隆展覽與中國五金行業協會合作,共同運作中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中國國際五金展。
其實,拉開外資展覽公司在中國圈地序幕的應該是德國的五大展覽公司中的法蘭克福、慕尼黑、杜塞爾多夫與上海方面聯合修建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要競爭,還是要合作
外資展覽公司在中國展覽市場的圈地運動拉開帷幕之后,中國的展覽公司不得不面對這些強大對手帶來的競爭壓力。
2003年1月,商務部頒布《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暫行規定》,批準外商可以在中國成立獨資的展覽公司,為這些外資展覽公司在蓬勃發展的中國展覽市場開展業務鋪好了道路。如何進入中國,成為這些外資展覽公司面臨的問題,是將在他們本國原有的展會項目直接復制到中國,還是與中國的展覽公司或相關機構進行合作?
對待這一問題,可以以2004年年初為分界線,劃為兩個階段。2004年年初之前,外商不可以在中國成立純外資展覽公司,同樣也不具備獨立辦展的資格。國外的展覽公司要在國內進行展覽活動,只能通過與國內的展覽公司或機構進行合作。這一階段,被稱做"借腿走路"階段。"科隆之前在中國僅是辦事處,并沒有太多的展覽活動,當時的主要業務就是在國內組織展團去參加德國的展覽會,為總部的展覽服務。"科隆(北京)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向軍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04年年初,商務部出臺了《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可以以外商獨資的形式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并且"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可以在中國境內主辦、承辦各類經濟技術展覽會和會議"。之后,以前只能在中國境內通過和合作、合資辦法辦展的海外展覽公司終于在中國境內獲得了獨立辦展權。
但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這些外資公司在中國獨立辦展并非易事。中國大型的具有影響力的展會多數是由各級貿促會和具備"二政府"身份的行業協會舉辦,中國的民營展覽公司雖然通過參與貢獻巨大,但仍舊無法自己主辦大規模的展覽會。這些問題,對來自海外的展覽公司而言,更為困難。
與中國的展覽公司或機構進行正面的競爭?還是通過合作、合資的方式分一杯羹?多數外資展覽公司選擇了后者。"整合時代"的兩極分化
中國目前的展會已有3800個之多,選題雷同、重復辦展的現象十分普遍。"中國會展業已經開始進入低層次的競爭時代,僅僅依靠市場手段,難以使整個產業沿著健康的道路前行。"專業人士分析認為,政府應該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對會展業進行調控。
外資展覽公司的進入,或許是一個契機。擁有大量海外客戶資源和展覽經驗的外資展覽公司,對中國展覽公司的沖擊,必然會加劇市場的競爭。"外資公司進入之后,多數會選擇強強聯合。激烈的競爭之下,利潤變薄,從而導致一批檔次低規模小的展會消失,一批由政府主導的展會則會更加強大。"北京國際城市會展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宏偉表示,展覽一般情況下不會涉及產業安全的問題,中外雙方的合作趨勢是必然的。
以廣東為例,單就同一個信息通訊技術產業主題,廣州、深圳、惠州和東莞每年都有會展類的活動舉辦。而家具類展覽也是如此,據了解,廣州、深圳、東莞、順德等地一年有8場家具展覽會,展覽面積大小不一,令展商難以抉擇。
這種重復辦展的狀況,對廣東會展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為此,很多地方政府出臺了有關品牌展會保護的規定,在對當地展會進行審批時,進行統一規劃。據了解,深圳、廣州、大連等地均出臺過此類政策。
這種情況,為外資展覽公司進入內地獨自創辦展覽又布置下了一個地雷。合作,是唯一的辦法。以廣州美博會為例,去年美博會開幕前僅兩天,一個同主題的展會卻在臨近展館開幕,這種具有揩油嫌疑的行為,對美博會造成極大沖擊,引起美博會掌門人馬婭的強烈不滿。但當亞洲博聞入主美博會之后,強大的美博會會更加強大,隨著參展商逐漸理性,這種以揩油為生的小型展會是否還有機會?
答案十分簡單,整合時代已經到來,中國會展業兩極分化的趨勢也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