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商業時代下的會展創新,亦遠,亦近?
發布時間:2017-04-05 更新時間:2017-04-05 作者: 點擊次數:3838
“精神商業時代下的會展創新”玫瑰沙龍-主題分享會3月25日在杭州舉辦,作為“中華會展玫瑰·綻放蕭山2017”的線下重要活動,此次分享會由中華會展精英女性俱樂部主辦,中國經濟網·會展中國和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共同承辦。
與會者圍繞“‘精神商業’和會展的距離”、“會展創新是為了滿足客戶什么?”、“讓客戶滿意就是精神商業嗎?”、“會展品牌與精神商業的境界”、“社群是精神商業的孵化器?”等話題進行了主題分享。
分享會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特邀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先生,全國會展業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原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副會長富榮沛先生,中華會展精英女性俱樂部理事長、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女士,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副會長常青女士,中國貿促會青島分會副會長初連玉女士,無錫貿促會會長、會展辦主任徐惠娟女士作為特邀觀察員,對主題和各組的表現進行點評。
“精神商業”離會展到底遠不遠?
什么是精神商業?一句話概括:精神商業就是消費者需求的全面升級,也就是從實物或服務的功能消費需求全面跨越到精神層面的需求。
精神商業離會展到底遠不遠?有多遠?
針對這個問題,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總經理左霖表示:“精神商業說遠也遠,說不遠也不遠,因為在每一個行業,大家所從事的工作里面,其實多多少少都涉及到精神商業這個概念。其實精神商業,我把它簡單的理解為,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或者說更高層次的需求。”接著左霖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和舉辦成都國際車展的經驗具體論述了如何把精神商業與日常工作相融合,實現會展的創新。
與左霖同在一組的東方金運物流公司總經理張紅梅也從物流服務的角度論述了精神商業時代下,會展人如何在滿足客戶基本需求的基礎上,為客戶提供更多增值服務,滿足客戶的更高需求。
作為媒體代表,《中國貿易報》會展周刊主編周春雨和《國際商報》主編付連英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周春雨從媒體人的角度,結合自己觀察到的展會創新方式提出了新的議題,即在智慧時代的前提下,主辦方如何進行服務升級。
付連英則重點討論了自己對于精神商業的幾點感受,她說,“我們主要還是應該關注展會的基本功能,只不過是現在我們的消費者變了、需求變了,為了滿足他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我們展會服務的外延和內涵有所擴展而已,但是如果要真正的上升到精神商業時代,我覺得可能我們會展人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還遠遠沒有到這個時代。”
儲祥銀作為特邀嘉賓,在點評中提到了功能商業時代的“三無”問題——客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儲祥銀提出,為了解決這種片面追求功能服務而忽視精神服務的情況造成的問題,企業除了需要提供功能服務及產品,滿足客戶的功能需求,還要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那要怎么滿足精神時代的精神需求呢?應該有三大“天條”:一是要重視人們的存在感;二是要重視人們的創造力;三是要重視人們的幸福感。
此外,儲祥銀還結合精神商業的概念對會展人提出了如何建設品牌人格的建議:“第一,品牌得有精神內核。第二,品牌要有穿透力,有凝聚力。第三,品牌是一個精神的聯合體,是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共同的含義來共同發展,來做一件事情。”
會展創新是為了滿足客戶什么?
“創新是一個主題,永久的主題。會展業要想持續發展,沒有創新這個主題,恐怕是難以生存。創新是我們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唯一的。”中國出版協會副秘書長劉麗霞說。
作為北京圖書訂貨會的操盤手,劉麗霞結合自身舉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的發展過程,對會展創新進行了解讀。她說,“發展到今天,訂貨功能已經完全消失于訂貨會期間,但是為什么我們的訂貨會還能夠持續發展呢?這就是靠我們整個訂貨會在不斷創新、不斷提升、不斷轉型、不斷升級、不斷提高我們的服務程序的內容,以及不斷提升我們訂貨會的服務宗旨來實現的。”
北京誼和永邦會展公司董事長韓曉虹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她認為,“不同的角色,提供的服務創新是不同的。”結合互聯網在不同展會上發揮效用的程度不同,韓曉虹提出,“會展服務在創新上,還是需要根據不同的行業,提供不同的服務,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或者標準的。”
富榮沛在對發言做點評時提到,“對于我們整個展會來講,要創新,要發展,要進行供給側的這種改革。這種發展,其實就是要使我們的參展商和我們的專業買家滿意,使他們得到更好,更優質,更人性化的服務。”
讓客戶滿意就是精神商業嗎?
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的盧曉教授認為,從創新的角度來說,會展玫瑰活動首先就是一次創新。
她還提出了精神商業的三個特征——人性化、多樣化、可持續性。并由此得出結論,“精神商業不僅僅是讓客戶滿足、感覺到滿意,因為滿意可能只是一次性的,只有使得我們的客戶有幸福感,才是精神商業時代我們提供給客戶的更多的享受。”
深圳市捷旅會展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艾進行了補充發言,她從自身公司在發展中做出的創新和進步,具體談到了如何進行會展創新。
常青在點評中說道,“我們每年、每屆、每次的會展,都在不停的、全面的進行創新。不一定是很大的改革才叫創新,在小的環節、小的服務方面做出改變,讓展商、讓觀眾有一種很好的體驗,那我們就是做到了創新。包括酒店預定、餐飲服務、物流交通、展館服務,都是提升精神商業這方面的一個基礎。”
會展品牌與精神商業的境界
濟南貿促會副會長張靜認為,在精神商業時代,隨著經濟的繁榮和物質需求的滿足,一切的需求都在往更高層次提升,也就是說精神層面的最高的享受就是基于存在感、認同感而生產的幸福感。把會展品牌和精神商業結合的過程,就是把一個普通的展會,上升到高層次的層面。張靜從主辦方、參展商、觀眾這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了如何提高人們的幸福感,進而將會展與精神商業結合到一起。
北京中聯慕尼國際會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慶芝在主題發言中和大家分享了她對會展品牌的理解:“ 主辦方應該有很強的樹立自己展會品牌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展會才真正能夠占領我們客戶的心智。”“通過我們的品牌、我們的服務,把我們的理念植入到客戶的心里。這時候,一談到這個領域,客戶想到的只有你,他不會想起別人。”她最后總結道,“只有樹立了品牌,你才能夠真正的滿足客戶需求,來實現你的價值。所以說,我覺得會展人要做好自己的事業,品牌一定是第一位的。”
何繼紅在點評中通過音樂和葡萄酒的例子,揭示了精神商業的本質。她說,“由于享受的人多了,需求多了,于是派生了一種產業,這就叫商業。也就是說因為我們在精神生活中的需求多了,精神商業的價值就出來了。”
何繼紅結合本次活動進一步論述了精神商業的價值,她說,“在這次會展玫瑰的投票過程當中,有近45000人投票。那么這個投票,從形式上來看,給大家帶來的是什么呢?是數量,是大家的積極的參與度,但是對于蕭山和杭州國際博覽中心來講,他們通過這樣一個活動,收集到了非常有價值的大數據,這就是商業價值。同時他們又獲得了我們在座各位的優秀的人脈資源。”
社群是精神商業的孵化器嗎?
西麥克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趙睿在發言中首先對社群進行了簡單的定義,“社群實際上是互聯網的一個產物,是一個虛擬的社區。”然后結合現在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對社群與會展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闡述,“社群可以拓展我們的人脈。”“未來社群是連接我們與客戶、市場的一個特別好的平臺。”在發言的最后,趙睿總結道,“社群以后一定會給我們的精神商業,提供很多商機。這種商機肯定不只是錢,更是一種思想,是一種資源,是一種人脈。”
無錫貿促會會長、會展辦主任徐惠娟首先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展開點評:“我們最應該滿足的應該是客戶高層次的需要,即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會展創新一定要考慮,怎么樣讓參展商覺得‘我很重要,我很偉大’,怎么樣凸顯出參展商的價值。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覺得在展會上,成交量和觀眾數量是最重要的,實際上并不止這些,真正的展會,最重要的是體現存在感和品牌的宣傳,這個很重要。”
在分享會的最后,長城會副總裁周景龍作為主持人也談了自己對于“精神商業”的看法,他提到,精神商業有三個關鍵詞——信仰、內心的感受、信任。
周景龍認為,“在會展領域大家通常會更關注參展的品牌,但是在很多世界級的互聯網舞臺上,則會強調領袖的重要性。信仰就是要把世界級的領袖亮出來,讓他們去改變人們的思想,這是很重要的。第二個就是內心的感受,就是我們在給客戶提供服務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客戶內心的感受。第三個就是要建立精神方面的信任。”
關于創新,周景龍表示,“我們的創新,以前是以資源為驅動,現在則是以價值為驅動。價值的東西就無外乎三點:一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然而現在過多的商業活動卻在浪費我們的資源。二是我們的時間,互聯網是提高我們工作效率和時間價值的工具。三是建立信任。在這方面,我用的方式是共享經濟加社群經濟,因為共享經濟能有效的節約我們的資源。而社群經濟,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去建設未來會展業的精神商業時代,節約資源,提高效率,互相協作,做出更好的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