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習近平在報告中將過去五年的外交工作總結為“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并逐一提到近年來在我國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國際峰會。
可以看出,當下,會展活動所肩負的外交功能已由過去的經貿外交向全方位外交轉變。但在越來越多國際峰會落戶中國尤其是選址快速發展起來的二三線城市的過程中,一些會展城市的短板開始暴露出來。其中極為明顯的是,國際峰會的高規格、高要求與二三線城市場館和服務能力之間存在不小差距,“峰會場館”和“峰會服務”已經成為會展人才稀缺高地,這直接反映出會展場館高層管理人才和高端會展服務人才匱乏的弊病。會展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端人才短缺是長期以來各方面綜合因素導致的,并非三言兩語可以加以概括。在此,筆者僅對會展高端管理人才短缺的些許感想與業內同行做一些分享。
一方面,從展覽場館到綜合體場館,從因需建設到超需建設,造成會展人才成長速度(供給)與人才需求增速之間的脫節。綜合體場館的多元化復合功能,要求場館高層管理者必備能力范圍需要相應擴展。一是場館高層管理者不僅要熟悉場館管理,還要熟悉餐飲、酒店、寫字樓、商業等橫向關聯領域的業務。二是超需建設導致的買賣雙方市場變化,令場館管理者成為場館的代言人,尤其是在宣傳推廣渠道越來越豐富、渠道組合越來越靈活、目標市場越來越定向的新媒體時代,場館品牌建設能力成為必備的看家本領。除此之外,會展行業特性需求也要求管理者具備協調政府、業主、客戶等利益相關方的能力,“互聯網+”時代需要管理者具備開放、包容的跨界思維,等等。客觀地說,近年來,隨著會展業的快速發展,場館高層管理者的成長速度比傳統時期加快了許多。仔細算來,我國第一家綜合體場館出現至今不足10年,這期間是場館建設高熱的持續期,但高層人才成長速度與人才需求速度嚴重脫節。
另一方面,從展覽業到“大會展”,從公益性到兼具公益性與市場性,也進一步加劇了會展高層管理人才的短缺。市場化運營為場館管理帶來資產盈利能力的新要求,即提高場館使用率,使其成為高效資產。這也提出,場館高層管理者需具備“大會展”的經營理念,并善于開拓會、展、節、演、賽等多類型活動。但需要清楚的是,每類會展活動的不同特點、場地和服務需求特征,管理者均需要掌握,以準確把控場館發展目標、定位及運營管理。“大會展”理念已在國際峰會內容構成中落實到位——除會議活動之外,還有展覽、商務論壇、晚宴、文藝活動、配套活動、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安排。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場館以展覽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根深蒂固,與當下“大會展”盈利需求的矛盾凸顯了會展高層管理人才短缺的瓶頸。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矛盾在會展場館代際分布、區域分布、供求結構布局等方面也都存在。這再次證明,只有依靠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解決矛盾、適應新時代會展經濟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