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會展業堅守著項目、場館和服務三個鏈條,其中展覽項目具有了行業源頭活水的地位。當下,在全球會展業的鏈條上,展覽項目的規模日益擴張,題材日益廣泛;場館規模擴張同樣向著肆意碾壓“老牌”會展大國的趨勢挺進。新常態下,會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散點,似乎已有鎖定。然而,縱觀全產業鏈,內在的價值增長點在新的轉折階段,卻有著后勁乏力的端倪。
展覽項目的價值增長點何在?一言以蔽之:增效提質。“增效”表現為規模擴大,績效提升,即是展會規模不斷擴容,效益提高,單位展覽面積的營收和利潤增長;而所謂“增效”,則為品牌度更高,吸引更多優質展商和專業觀眾,以及對題材所在領域的行業引領性更強,結合當代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展會技術手段和實現方式更為先進,等等。
不妨帶著同樣的問題走進場館的服務管理。從本質上來考量,展覽場館的經營管理與大多數物業的管理類似,即客服、工程、保安、保潔四大塊,酒店有物業,商業(商超、寫字樓)、住宅地產同樣也是物業,在基礎性的服務提供與管理方式上,雖業態不同,但管理專業歸屬性類同。
而場館經營服務的含金量在于,相較于普通大眾和特定目標客戶群,更需要較高的專業素養來應對和服務好不同題材、不同性質、不同行業的高端客戶和專業化(水電氣等)、多元化(展覽、論壇、會議、餐飲、住宿、商旅等)、個性化(展會性質、配套活動、規劃布局、衍生服務等)的服務來滿足特殊辦展、參展、采購需求。
近年來,業界對未來展會的發展做出種種假設,互聯網技術手段的迭代,讓展示形式與內容發生了巨大變革,未來展覽業的變局亦悄然發生著,或許不久,一場顛覆式的革命,或將直接摧毀傳統展覽的理念。隨著VR、AR、3D等技術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以及空氣成像技術的成熟和應用,形式顛覆內容的革命同樣會成為現實。
那么,因技術的迭代,當下展覽追求的價值取向何在?
傳統的路徑依賴通常表現為,對展覽題材所在產業領域的拓展、延伸、垂直,或跨界,或并購,借助的是資本,憑借的是經驗、客戶數據庫和信息化手段,如同其他行業一樣,探索著歷史性的漸進轉變。
場館的經營將會呈現怎樣格局?在專業歸屬性假設前提下,當下流行的精致化貼身服務,已將場館服務從技術密集型轉變為勞動密集型,營銷模式雷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似的引展、拉展、苦苦掙扎于拿錢聽響的培育展(當然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遵循的歷史條件已發生了根本變化),以及強大公共資源的釋放。而場館自身經營并沒有創新模式,區別明顯的僅表現在新舊之分,所依附城市的政策環境的優化(來之于辦展補貼),租賃價格的高低等,似乎不見場館自身有何高招祭出。
如何增大會展業的供給,當然不會從場館和服務的環節介入,所謂“為有源頭活水來”,追尋的是展覽項目,同時兼顧場館自身的可持續經營。
一直以來,具有中國特色的會展理論是將展覽、會議、論壇、賽事、節慶活動、獎勵旅游等都歸之于會展業的概念范疇,即使當下部分新銳理論家將“活動管理”的概念引入國內,業界仍將其與會議、節事等同,作為“會展”的一個分支來接受,不具有獨立性和權威影響力。
一定意義上,展覽、會議等本質上是實現產品銷售、貿易對接的平臺和載體,其延伸的“高大上”功能,同樣也可以通過其他媒介來實現,相較于傳統的平面、影視、戶外,以及網絡等介質,展會更具優勢而已。
當活動日益滲透著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從綜合性、多樣性、靈活性、兼容性、趨勢引領性的角度,天然具有涵蓋展覽、會議、論壇、賽事的諸多功能和特征。未來,用活動管理的理念梳理傳統的展覽、會議產業,是否可以在中國的會展界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并指導實踐的變革創新呢?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