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7北京國際珠寶展(簡稱珠寶展)在中國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館粉墨登場,展出的如翡翠、鉆石、紅藍寶石、南洋珠等名貴珠寶攪得人艷羨不已,可一些地攤貨卻摻雜其間,大煞風景。
參展商: 司空見慣
“我一早就將整個展館轉了個遍,發現有些不上檔次的參展商混跡其中,像擺地攤似的。”臺灣參展商楊女士告訴記者。在展館較偏僻的一個區域,聚集著數家不上檔次的參展商,有賣仿真飾品的、有賣裝飾首飾的。楊女士認為,這些參展商與其他知名參展商同臺競技,就好像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使得國際性的珠寶展顯得不倫不類,讓人覺得十分別扭。她分析,本次展會規模不大,而那些參展商能混進來,有可能是來湊數的,也有可能是主辦方收了錢,不管三七二一統統納進展會的。
一位上海參展商講: “對這我已經見怪不怪了。即便是更高檔次的珠寶展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經常聽其他參展商呼吁主辦方給把把關,清理清理門戶,但沒見有何起色,主辦方依舊是只要規模,不管質量。既然如此,那就他展他的,我展我的。不過,與他們為伍,還是覺得有降自己的檔次。”
記者調查發現,對于這種現象,絕大部分參展商已經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觀眾:大打折扣
“我是沖著珠寶展的國際名頭才來的。來了一看,覺得展會不錯,不少參展商還真是帶了‘藏寶’來參展。我不但過足了眼癮,而且還買了自己喜歡的一個翡翠手鐲。當我逛到展館較后面的地方,竟然發現有參展商正在展售一些地攤貨。看到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開始擔心自己買的手鐲也是地攤貨,甚至懷疑起所有參展商的信譽度。”說起這些陳小姐滿腹牢騷。
一位先生對此也深表同感。他在一個展位上看中了一串很美、成色也相當不錯的珊瑚項鏈,以不到100元的價錢買下,他還竊喜自己撿了個大便宜。后經別人介紹才知道,他買的紅珊瑚是上過色的,這讓他對本次展會的印象大打折扣。他認為,既然是國際性的珠寶展,觀眾對它抱有很高的信任度和期望值,不該出現這種情況。當然,如果在賣的時候參展商明示說是上過色的,他對展會也不會如此失望。他表示,這個展會他再也不會來參觀了。
主辦方:來者不拒
主辦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介紹,本次珠寶展相對較差的參展商為數不多,今年展會上特設的臺灣館匯聚了佳連、金儷、齊富麗、蔚明、婕盟等42家臺灣知名珠寶廠商,是全場最受矚目的區域。向來以風格獨特的設計和精致細膩的金工見長的臺灣珠寶業者帶來了翡翠、鉆石、紅藍寶石、南洋珠、琥珀、水晶等名貴珠寶,讓觀眾大飽眼福。
該工作人員表示,展會有不同檔次的參展商是普遍現象,主辦方也是萬般無奈。對于展會,他們最關心的是規模、氣勢。特別是那些處于培育期的展會,如果因為規模小、不成氣候,而使參展商失去信心,主辦方將舉步維艱,展會也有可能半路夭折。
當記者問展覽規模一旦上去,主辦方會有選擇性地挑參展商嗎?該工作人員說,主辦方都希望自己展會的參展商檔次高,但出于多種現實問題考慮,國內的展會主辦方普遍不會有區別地去挑選參展商,而將那些差的參展商踢出局。
“對于觀眾而言,同個展會有不同檔次的參展商參展沒有什么不好。”該工作人員解釋說,這樣一來,不同需求的觀眾都可以在同個展會上搜尋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可供選擇的余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