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活躍的UFI亞太區主席,一個是因為和英富曼合并而更受關注的亞洲博聞總裁。“UFI China Club首屆年度大會暨UFI認證專題圓桌會議”6月20日在上海舉辦,會上UFI China Club 正式宣布成立。UFI亞太區主席、UFI China Club發起人仲剛和亞洲博聞總裁JimeEssink就“國際會展行業新格局—未來展望和戰略舉措”主題展開了一場高端對話。
仲剛:博聞和英富曼并購將帶來什么?
JimeEssink:6月18日,國際會展活動主辦方、商業智能供應商和學術出版商英富曼集團 (Informa PLC)宣布與博聞集團(UBM)正式合并,攜手打造國際領先的B2B信息服務集團,以及全球最大的商營展會主辦機構。對于仲剛代表業界提出的關注,JimeEssink就此次并購表示,“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驚喜之舉,我們必須要去適應這樣的節奏,我們現在是一個新的公司,希望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我覺得在未來短時間內我們會有相應的計劃,去加快整合,適應更多變化。”
作為此次并購的一方,在過去的九個月里,JimeEssink這樣形容自己的感受,“剛開始非常驚訝,我們覺得好像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然后才慢慢接受,從批準到真正接受有一個過程。對這次整合,UBM同事之間也有很多討論,UBM和英富曼原來是競爭對手,現在依然是競爭對手,雖然現在整個交易流程已經完成了,但是我們還沒有百分之百地共享,這對UBM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流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兩家公司協作的好處。我現在也很興奮,因為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機遇,盡管現在博聞已經是業內領軍企業了,但是我們希望能夠成為更加專業的大公司,在更多領域做更多的投資,不僅僅是舉辦展會,也包括搭建數據庫等。通過此次并購我們會拓展我們的營業策略,對目前會展業存在的許多問題,我們兩家公司也希望能夠聯手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呈現給我們的客戶。 ”
仲剛:整合這兩個不同的機構,最大的好處是什么?
JimeEssink:“從橫向來說,在地理、信息組合等方面可以互補,例如UBM在亞洲地區發展的很好,中東地區則稍弱,而英富曼則在亞洲區域比較薄弱,這個時候雙方并購的協同優勢就非常明顯了。從縱向來說,雙方在不同的領域和行業各有側重,也可以進行互補。此次并購可以把縱向和橫向的優勢更好地整合起來,在短期最大地集合雙方的優勢,并且可以給客戶提供更好、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仲剛:除了總的優勢之外,在管理方面如何把雙方的管理力量結合起來?
JimeEssink:“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在核心協同部分,會有一些職位的重疊。所以在管理層方面會有一些變化,有一些人離職,各個部門也需要對人才的去留做出選擇。至于博聞亞洲區域,我們可以說是比較幸運,因為我們沒有很多重疊的部分,博聞在亞洲區域的實力一直是很強的。”
仲剛:未來的愿景和規劃是什么?
JimeEssink:“未來我們會進一步充實我們的數據庫,并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品,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 JimeEssink表示,成為一個大公司在市場占有率、資源、銷售、公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但同時也會有很多風險,就像一只大象,體積很大但行動緩慢,所以我們對并購也會有這個考慮,希望不要因為變得太大而讓步伐變緩。所以一方面要保持我們的優勢,另外一方面要保持我們的進取心、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
仲剛:未來,能否出現一家在規模和影響力上排名前茅的中國會展企業?
JimeEssink:“考慮到中國公司的愿景和訴求,我認為未來充滿各種機會,可能通過并購的方式,例如從小的并購開始,一步一步實現這個目標,這是第一種可能。第二個機會就是通過競標,例如博聞集團的公開競標,如果有一個中國的主辦方競標成功,那么通過這個競標他很快就會成為全球第二大會展公司。但目前來看,我個人認為中國的企業和政府對成為全球會展業領軍者的訴求還不夠強烈。”
針對JimeEssink的觀點,仲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會有很多中國的會展從業者持不同意見,比如我自己,我們很自豪,例如上海市政府提出2020年上海要打造會展之都,2030年中國要成為會展業強國,我個人覺得在中國十年之內任何事都會發生。這十年間肯定會有很大的變化,中國的會展企業也會同步發展。”
仲剛以他所服務的上海萬耀企龍展覽有限公司為例,希望JimeEssink對想要成為能和博聞進行較量的中國會展公司提出建議。JimeEssink提了三個建議,一是增加資本,二是要重視并購,無論是被國際大型會展公司收購或者是收購其他公司。三是從數字的角度發掘自己的優勢,可以和阿里巴巴、騰訊等大的科技公司進行合作,在數字化方面領先發展。
仲剛:對中國各大城市的會展業發展如何看?
JimeEssink:“根據UFI的統計,上海會展業的規模是中國第一,展覽面積比整個日本還大,國際展商和大型會展活動數量也是最多的,深圳我認為應該是排名第二,北京和廣州第三,這是我個人的見解。但未來如何發展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深圳的潛力不容忽視,北京也會緊隨其后,其次是廣州。”
仲剛:外資公司在二線城市如何發展?
JimeEssink:“對二線城市來說,本地的會展企業更具優勢,我們在二三線城市還是有很多機遇的,但也有非常激烈的競爭。我們確實遇到過滑鐵爐,尤其在二三線城市,我的想法是要和當地的會展企業共同攜手,我們在成都就是這樣做的,反響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