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館主導的“會展史”
場館不足,一直是重慶會展經濟的硬傷。從工貿到重慶展覽中心,再到重慶國際會展中心,重慶一直試圖突破這個瓶頸。
“重慶會展發展史,就是不斷突破場館瓶頸的過程。”重慶會展業資深人士楊文(應被采訪者要求用化名)認為,以時間為序,重慶會展經濟走過了“工貿時代”、“展覽中心時代”、“國際會展中心時代”3個階段。
作為“工貿時代”的標志性建筑———工貿大廈,如今被更多的重慶人理解為公交車站名,甚至“重慶工業品貿易中心”的名稱也少有人記起。
8月19日,從南坪“百安居”旁的天橋拾階而上,稍顯破舊的工貿大廈映入眼簾。由重慶市著名書法家徐文彬題寫的“工貿大廈”仍不失氣度,但4個字下掛著一道橫幅———“大樓寫字間和空置場地全面招租”。走進工貿大廈,大堂里燈光昏暗,花池早已干涸,墻壁已顯斑駁,天花板也有不少破損,原本為展會而生的主樓、裙樓展廳被當作了低檔歌舞廳。
很難想象,這里曾經熙來攘往,商賈云集。
1988年10月,重慶工業品貿易中心開門營業,揭開了山城會展業的大幕。21層高的“工貿”,是當時重慶的第一幢高層建筑,也是我市有史以來最大的會展場所,兩層裙樓加上7層主樓,總共有超過1萬平方米的使用面積、2000多個展位,有250個9平方米的國際標準展位。
1996年,“工貿”正式注冊為重慶展覽會議中心。在1998年全盛時期,這里承接的大大小小會展超過50個,占到我市會展總數的70%以上。
但是,設計上的先天不足,使得工貿很快退出歷史舞臺。主樓展廳的樓層太多,大廈內通行不便;最為關鍵的是,越來越多大型展會的參展商家,要求展位成百上千平方米,而“工貿”4米的展廳層高和被立柱分割、單個最大面積僅為9平方米的展位就顯得相當局促,難以適應客戶的需要。
1998年,當展場總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可搭建1250個國際標準展位的重慶展覽中心一經投入使用,工貿便迅速銷聲匿跡了,并于2003年徹底告別會展業。
“可以說,重慶展覽中心時代是重慶會展的成型期。”楊文說,這一時期,重慶展覽中心舉辦了全國性、區域性和行業性的會展200余個,占到直轄以來我市舉辦會展總數的50%。更重要的是,這一時期培育出了“渝洽會”、“高交會”、“房交會”等一批重慶本土會展品牌。
但很快,重慶展覽中心也“不夠用了”。起初,中心只有圓館,里面有很多立柱,無法放置大型設備。后來,沒有立柱的方館建成,但地面承重每平方米最多只有1.5噸。總面積偏小、展位少等問題再次出現。
2005年,當重慶國際會展中心正式亮相時,重慶會展業界稱:“這是重慶會展經濟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重慶國際會展中心擁有3個展廳,室內展場4.5萬平方米,室外廣場兩萬平方米,室內3個展廳可容納2500個9平方米的標準展位,每層展廳的使用凈高為13.5米。“當時,人們都感覺很興奮。”楊文說,但隨著第54屆全國藥交會、2007年春季全國糖酒交易會、第十七屆全國圖書交易會等大型展會的舉辦,中心的缺陷再次暴露出來。
“與周邊城市相比,場館規模偏小,呈立體分布的展館設計先天不足,現有會展功能及周邊系統工程不夠完善,雖剛建成不久,但已不能完全滿足舉辦全國大型商品交易會的需要。”今年3月,在南岸區向市政府提交的一份匯報材料中如是表示。
亦步亦趨的發展
重慶“會展史”是一步場館追趕需求的歷史,這暴露出統一規劃的不足。分散的會展資源、模糊不清的發展思路,注定重慶會展經濟發展的艱難。
在重慶市會展行業協會擬送市委書記汪洋的《重慶市會展現狀及發展建議》中提到:“缺乏會展發展機制,會展發展盲目無序,這是我市會展一直規模小、檔次低、影響弱的主要原因。”
“作為會展基礎的場館建設,本身就存在一個矛盾:修太多,空置率高;修太少,又無法滿足需要。”唐鳴放說,“這需要統一規劃,但重慶仿佛還沒‘醒’過來。”
這造成的結果是,與國內會展較發達城市相比,重慶存在較大差距,即使與西部地區的成都、西安等相比,也存在明顯不足。主要差距就在于,重慶展會市場活躍度不高、展會總體規模小、檔次低、質量差、知名度低。
而與重慶毗鄰的成都,僅展覽展示工程企業就有數百個。據成都會展辦的統計,2006年成都市舉辦展會節慶活動超過210個,2007年會展業直接產值擬突破10億元。
“破解之道,在于盡快出臺統一規劃和相關優惠政策,但分散的會展資源,又制約了政策出臺的步伐。”唐鳴放說,重慶十分稀有的會展資源,分散在各部門,如商委、經委、科委、教委、外經貿委、文化局、旅游局等,使會展資源不能完全充分利用,會展效益難以放大。
要形成發展會展經濟的合力,就需要一個強力的協調部門。“重慶已設立了會展辦,但掛在市商委名下,其協調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楊文說。
蛋糕有限,讓重慶200余家專業會展企業呈現出“規模偏小、競爭反而激烈”的特點。我市一家展覽公司就曾吃過“啞巴虧”。為籌建一個廣告行業的展會,該公司提前1年開始各項準備工作,距展會開幕只有幾個月時,另一家展覽公司突然殺出,要舉辦一場內容、服務對象幾乎完全相同的展會,而且開展時間剛好定在先提出企劃案的那家公司操作的展會之前。
當重慶會展企業“內斗”不斷之時,“狼”卻來了。2007年春季全國糖酒交易會上,重慶會展企業就遭遇了尷尬。
在重慶糖酒會主會場上,到處活躍著成都商人的身影,他們為糖酒會提供專業的廣告設計、展位裝修、物流配送等會務配套服務。初步估計,在糖酒會上“淘金”的成都人超過1000人。
“廣告業務都被成都企業壟斷了。”重慶一家廣告公司老總惋惜地說,本屆糖酒會廣告投入預計超1億元,但由于重慶廣告公司出手太晚,不熟悉糖酒會的操作流程,沒有幾家公司在糖酒會上賺到了錢,而經驗豐富的成都廣告公司占了絕對優勢。
“我們不是不想做,但操作流程、工藝技術我們不如人。”這位人士坦言,人才匱乏是一個重要原因。
早在糖酒會召開前,重慶各大會展公司已經拉開了會展專業人才大戰。當時,一家會展企業招聘展覽設計師,開出了10萬元以上的年薪,但招聘效果仍然不理想。“會展人才,簡直就是‘稀有動物’。”楊文說。
目前,重慶只有重慶市第二財貿學校、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等幾所學校開設了會展專業班,均為中職或高職教育。但會展人才需要較高的綜合素質,初入社會的學生很難勝任會展策劃工作。據悉,重慶展覽中心曾先后招收幾十名會展專業班學生,但最后勝任并留下來的僅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