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服裝專業展會出現了一股“升級”的趨勢,倘若不表,總覺得是個問題。
所謂升級,具體地說就是由地方級升為國家級,比如去年的寧波國際服裝博覽會,升級為“中國國際服裝服飾交易會”,今年又有舉辦了17屆的大連國際服裝博覽會升級為“首屆中國國際紡織品服裝博覽會”,有媒體稱其“成為中國服裝紡織領域唯一的一個國家級專業展會”;青島國際時裝周也升為國家級,有報道稱:青島國際時裝周更名為“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與中國(北京)國際時裝周一起,成為兩個有不同定位的國家級別專業發布活動。
透視專業展會升級的現象,是不是應該引發這樣理性的思考:目前專業展會不好辦,尤其是地方辦展,有地方的難處,更何況現在展會是買方市場,招展是一個挺頭疼的問題。專業展會呈現出有增無減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一年有200個之多,真不知道這展會市場的蛋糕到底有多大?對于展會的主體——企業來說,自然要打自己的算盤:展會的性價比究竟高不高?這就自然影響它們參展的熱情。但如果展會升為“國家級”,格局當然就不一樣了,原來想請的客商可能就變得容易一些,能利用的資源可能就會多一些,政府支持的力度就會更大一些,比如大連市政府就認為,在大連舉辦中國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對大連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對于大連會展業服裝紡織品貿易是極大的支持,并提出“舉全市之力,把服博會辦成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內一流的著名展會”??傊?,升級以后,和同類展會相比,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占比較有利的制高點。客觀地講,在中國辦展會,完全依靠市場經濟,還不是很現實,升級不失為一個“爭創新優勢”的好辦法。
但再一細想,雖然升級是好事,但遠不到彈冠相慶的時候。因為升級只是一種外力,如果內因不發揮作用,不把好事辦實,即使再漂亮的光環恐怕也是沒用的。而這升級的隱憂尤其值得注意——
隱憂之一:“國”字當頭,很容易產生拉大旗做虎皮的嫌疑。
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對于“國”字頭往往懷有深深的敬意,展會升級,自然會增加不少有利的資源,但是升級是一回事,有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證“國家級水平”恐怕又是一回事,如果只是沉湎于好聽的名號,操作水平不能水漲船高、與“國”俱進,就容易產生拉大旗做虎皮的嫌疑,有損于展會的軟實力,造成適得其反的負面影響。
隱憂之二:升級的攀比之風,很容易讓人忽略展會的基本要素。
坦誠地說,如今的專業展會升級,有一種攀比之風,既然有攀比的傾向,就有可能造成升級的非理性,升級固然好,但現在升級是不是時候?應該為升級做什么樣的準備?這些都是應該好好考慮的。如果簡單地為升級而升級,無視本區域的產業發展實際,不遵循展會的客觀發展規律,到時候展會的實際效果自然會讓人擔憂,甚至造成“名稱升級,水平降級”,豈不親者痛,仇者快?
隱憂之三:展會原有的優勢資源可能在升級的熱情中動搖。
每一個展會其實都有自己的核心優勢,要么具有廣泛的市場輻射功能,要么以雄厚的產業基礎為依托,都有著這樣那樣不可替代的的人脈和商脈。專業展會從整體上說還處于發展期,出現這樣的困頓甚至倒退是很正常的,展會也是一種經營,需要常態的維護,需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現實的困難面前,如果缺乏定力,就容易忽視甚至放棄原來積累的優勢,由“自信”轉向“他信”。如何抓住升級機遇,傳承歷史,開辟未來,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難題。讓筆者深有感觸的是,香港時裝節舉辦了這么多年,從來不挾“中國”或“國際”自重,但其品位和檔次并不為低。
“專業展會非死掉一批不可”,早就成為有識之士的強烈呼聲。但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中國專業展會的退出機制還沒建立起來。升級之現象又給這戰國時代憑添了幾多風云。筆者在此鄭重提醒:不要忘了,展會最根本的生命力還是市場資源的配置力。在亂云飛渡的當口,不管是已升級還是沒有升級的,都需要堅持的勇氣。把基礎工作做好做實,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