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首屆中國工業設計展覽會在漢成功舉辦,11月23日上午,第二屆中國工業設計展覽會在漢揭幕,此次展會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工業設計企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及各地政府代表團來漢參加展會,據統計,此次展會的參展企業數為554家,參展企業規模創新高,上海商飛、中航工業、河北長城汽車等各地代表企業展出最新款產品。
同時第三屆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湖北省第四屆楚天杯工業設計大賽、廣東省第九屆“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浙江省“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等影響力賽事的獲獎作品亮相展會,使得本屆展會上的展品更具代表性。
工業設計已成高質量發展重要推動力
展會期間,多位來自德、法等國的工業設計專家,將與我國工業設計的同行展開深入對話,與此同時,第三屆中國優秀工業設計金獎也將在展會上揭曉。為期3天的展會,會為參會者帶來一場工業設計盛宴,零距離感受工業設計之美。
本屆展會上,有CR929寬體客機模型、鯤龍水上飛機模型,有上海家化工業設計中心帶來的“六神花露水”、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參賽作品“智能外賣送餐車”等接地氣的產品,有接力父輩做漆器“匠人”的臺灣“90后”小伙林圣源,他在此次展會上將展出多款漆器產品。法國達索公司帶來了“3DEXPERIENCE”平臺,達索“3DEXPERIENCE”平臺是世界上第一個開放互聯、數據驅動、基于模型、虛實融合的軟件服務平臺。
臺北市工業設計發展協會理事吳昊洵說,此次有9家臺北的設計機構來漢參展,他們分別來自高校、企業和協會,希望此次展會能夠使兩岸青年設計師之間加深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臺灣的工業設計。
當前,已然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中國,正處在從高速度邁向高質量、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關鍵節點,而工業設計則是打通節點的“金鑰匙”,位于產業鏈頂端的工業設計能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變成產品走向市場。
展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屆展會的舉行受到國內外工業設計界的高度關注,各省市精心組織了最具代表性的工業設計企業前來參展,這也反映出工業設計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工業設計也正在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清華大學教授柳冠中曾表示,當務之急是必須利用工業設計來進行產業結構的創新,在全球化的產業鏈上重新尋找屬于中國的定位。
連續三個國家五年規劃
為工業設計發展提檔加速
工業設計在我國是一個“舶來品”。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工廠大批量的生產工業產品,出現大量粗制濫造的工業產品,并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彼時,德國“包豪斯”學校的創辦者格羅披烏斯提出,將藝術引入到工業生產中,用設計將工業產品的生產轉入到人的需求,不再為了生產而生產,強調設計必須與企業生產相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提檔加速,工業設計日益受到重視,經過幾代人的努力,2006年“工業設計”首次寫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發展專業化的工業設計”;2011年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再次將工業設計寫入其中,指出“工業設計從外觀造型向高端綜合性設計轉化”。
“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更是將工業設計擺在了國家戰略發展的突出位置,指明工業設計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明確指出,工業設計是以工業產品為主要對象,它綜合運用科技成果和工學、美學、心理學、經濟學、人機學、社會學等知識,是對產品的功能、結構、形態、色彩及包裝等進行整合優化的創新活動。
規劃方案指明,在“十三五”時期,工業設計應當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支撐,以文化創新為引導,以設計創新為方法,發揮在創新驅動中的作用,以需求為導向,發揮人的創新、創造、創意能力,大力發展設計服務型制造業,達到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促進消費、發展經濟的目的。
“國字號”展會搭建科技創新新平臺
中國工業設計展覽會是我國唯一一個“國字號”的工業設計類展會,在國家支持下,已連續兩年在漢舉辦,為武漢科技創新匯聚了優質資源,成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近年來,武漢工業經濟的穩健發展,釋放出了對工業設計的大量需求,特別是一批人工智能、生物醫療器械企業的聚集,推動了工業設計產業迅速發展,同時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也進一步推進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工業設計與新興產業形成良性循環,互為促進。
愛迪斯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小庚在漢創業8年,從60平方米的工業設計“小作坊”發展成為旗下有著多家公司的全產業鏈服務公司,陳小庚說,這得益于武漢科技創新型企業的集聚效應,市場出現井噴,對工業設計有了大量的需求。
近年,為加速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武漢市政府相繼出臺了《武漢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工業設計發展的意見》和《武漢市市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管理辦法》等一批配套政策,立體推進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壯大,以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設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目前,武漢市工業設計產業已在激光光電、醫療、裝備制造等行業領域的生產、加工、配套及采購環節已形成了專業優勢。
武漢是我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最早、最為聚集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有46所高等院校開辦工業設計相關專業,2017年,工業設計本科總體招生規模超過3000人。武漢理工、湖北美院及湖工大等高校院所有著悠久的工業設計專業設置歷史,承擔了大量國家級設計領域基礎性及前沿性研究,長期與國內知名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
在全國高等院校中,武漢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實力居全國前三,工業設計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該校先后10余次斬獲國際最高水平的德國紅點與IF大獎,并擁有中南地區唯一的設計學博士點和兩個博士后流動站。目前,在廣汽、上汽等眾多車企以及船舶設計單位,有大量設計師畢業于該校。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工業設計展覽會連續兩年在漢舉辦,是國家對武漢信任,辦好展會也是國家賦予武漢的重任;同時,展會為武漢企業提供了平臺,能夠現場對接來自全球的知名工業設計企業,這將有助于武漢企業開闊視野,加速引入新設計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做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工業設計助推科技創新發展
一邊是實驗室內的技術,一邊是市場需求,由于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機制發展滯后,導致眾多科技成果“恨鎖深閨”。如何解鎖,讓技術變為市場需要的產品?工業設計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它貫穿產品從研發到生產的全生命周期,正是開鎖的“金鑰匙”。
2016年,在漢高校共登記技術合同9294項,占全國高校總數的15.5%,名列副省級城市第一;但僅有20%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湖北中醫藥大學鄒季教授一項關于物理治療頸椎病的專利,就因找不到產業化的合作方而擱淺,鄒季說,他在醫學上是專家,但是要做成智能化的產品,還需要工程機械、智能化方面的專業人士來參與。
一般認為,工業設計是簡單地增加產品的“顏值”,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工業設計位于產品研發的頂端,任何工業化大生產的產品都需要設計圖紙,而這張“圖紙”需要打通技術、材料、功能、外觀等眾多環節,能在流水線上生產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同時,工業設計為產品帶來的附加值極高,一份來自英國企業的調查資料顯示,工業設計的投入產出比是1︰5。另據美國設計師聯合會調查,美國企業平均工業設計投入1美元可以取得2500美元的銷售收入。
日本索尼公司前總裁大賀典雄曾說:“在索尼,我們假定競爭對手的所有產品與我們產品一樣,都具有相同的技術、價格、性能和特色。唯有設計是獨有的,這是我們的產品區別于市場上其他產品的特點。”以前人們把創新和技術聯系在一起,現在,創新的同義詞則是設計。
截至去年底,武漢已有1860家工業設計及產品設計類企業,隨著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壯大,武漢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本更低、效率逐步提升。
2015年,武漢巖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超聲波檢測儀在技術上已經成熟,這是一項能夠在工程檢測領域有著廣泛應用的技術,能夠對深層的混凝土裂縫、地質巖體勘查、隧道巖體松動、地下管網破裂進行檢測。
“當時巖聯工程公司拿過來時還是電路板。”武漢愛迪斯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小庚說,客戶找到我們時,急需找到能夠對行業有深刻理解的設計公司,經過幾番接觸,決定讓愛迪斯來做產品設計。
在進行產品設計前,設計師對該產品的操作環境進行了體驗,在工地、巖石、隧道等復雜環境下,儀器需要緊貼地面,工作人員要長時期地蹲守在數據采集儀旁,操作不方便。
設計師進行設計時,將該采集儀的操作和數據顯示均由平板無線來完成,打造出國內首臺實現遠程無線操作的超聲波檢測儀,減輕了操作人員在復雜條件下的工作強度。
“目前,這家公司的產品不但完成了外觀造型設計,并且已經實現了批量生產,并在工程檢測領域廣泛應用。”陳小庚說,愛迪斯長期專注在光電子、生物醫療器械領域與武漢的新興產業發展緊密相聯,近三年來,公司業績以每年超30%的速度增長。
工業設計產業是武漢產業轉型升級的見證者,更是推動者。去年以來,在國家戰略的支持下,為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以公司化運作的光電子信息、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兩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相繼在漢落地,其中,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業創新中心肩負著促進我國制造業取得突破性發展的重要使命,主攻我國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面臨的關鍵共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