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論壇一邊是各地的會展公司疾呼人才奇缺,另一邊卻是高等院校會展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無門。龐大的需求市場與錯位的供給市場之間產生了矛盾,在需求主導的供給市場,誰才能真正擔起會展教育的重擔?
目前,中國會展教育已經呈現出多方趨勢,但真正能夠為會展業輸送人才的機構并不多,會展教育體系尚未完善。應該由誰提供會展教育服務?誰在享受會展教育服務,他們應該做什么?會展教育應該是什么類型的教育?
中國會展教育產業中,誰是誰的誰?理清市場三方的關系,明確各自的定位,對整個會展教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這系列的問題,我們采訪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會展策劃與管理系主任劉大可。
學歷教育亦有區分
記者:目前國內開設會展專業的學校一共有多少所?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這些學校具有什么特點?
劉大可:據不完全統計,開設會展專業或者提供會展課程的高校已經超過66所,其中,經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的普通高校本科會展專業14所,其余為職業技術學院設置的專業或者以專業方向的形式提供會展課程。這些學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區,其中上海地區最多。
這些學校主要有三個特點:其一,公辦民辦高校齊頭并進,國內國外合作辦學特征明顯。從開辦會展高等教育的主體來看,公辦高校約占四分之三的份額,民辦高校約占四分之一,當然也有“公辦民助高校”以及“股份制高校”等其他形式。除此之外,“中外合作辦學”的特征非常明顯,來華合作辦學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美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以及中國香港地區;其二,涉及領域寬,多學科嫁接。從目前已經提供會展教育的高校看,涉及學科非常廣泛。從課程設置看,目前各高校提供的會展教育中,主要以會議、展覽的策劃和管理為主,其次為展示設計,裝飾搭建以及服務接待方面的課程提供較少。其三,普通高校較少涉足,職業學院發展迅猛。從提供會展教育的高校構成看,目前大約80%的高校為職業技術學院,招收專科學生;普通本科高校僅占20%左右,而且華東理工大學、復旦大學等普通高校僅僅在成人教育系列招生。真正涉足會展教育(包括設置專業、提供系統課程)的普通本科高校目前不足20所,這些高校的會展教育大多數是從旅游學科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記者:業內常有會展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說法,你如何定義高校會展教育?你認為高校會展教育目標和性質應該如何定位?
劉大可:首先,我個人認為,會展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說法,并不符合實際,至少是以偏概全。
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些高校從總體上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高等學校——指主要實施普通高等教育的機構,我們常說的大學,通常是指普通高等學校;另一類是職業高等學校——指主要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構,包括過去的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兩類學校的區別為:
第一,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專業和招收數額受到國家教育部的限制,除了少數著名的綜合性高等學校外,絕大多數學校缺乏專業設置的自主權;學生畢業成績合格以后能夠獲取學士、碩士或者博士學位;
第二,職業高等學校的招生專業和招收數額受到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限制,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的自主性比較高;學生畢業后只有學歷證書,沒有學位證書;
第三,職業高等學校在沒有能夠錄取到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中錄取,生源層次相對較低。職業高等學校吸收私有資金辦學較多。
不同類型的高校,教育定位和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普通高校的會展教育應該定位于“推動會展行業發展的綜合性人才的培養”,普通高校既要為會展企業輸送人才,也要為公共管理部門輸送人才,與此同時還要為行業教育、培訓和研究工作輸送人才。這種定位決定了普通高校的會展教育不應該是單純的“技能型”的,學校既要注重學生的動腦思考能力,也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和適應能力。當然,嫻熟的外語溝通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等是會展專業學生的基本功。而職業高等學校則是以職業技能教育為基礎的,學校應該定位于“為會展行業發展提供熟練的工種”,這就決定了職業高等學校應該更加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
這兩類高校的職能定位應該有所不同,在滿足市場需求方面是互補的,因而對高校會展教育的定義不能一概而論。
不可缺少的短期培訓
記者:除了高校,目前社會上還存在一些由相關機構和大學聯合舉辦的短期培訓班,和高校教育相比,培訓市場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
劉大可:短期培訓市場是“廣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高校教育的重要補充,不管哪行哪業,都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
短期培訓主要有三類,一是機構內訓,主要是根據企業需要“量身定制”的;二是不同機構集中在一起的“公開課”,主要是針對行業的熱點問題進行培訓;三是職業資格認證,主要是根據一定的職業從業標準展開的培訓。
中國會展短期培訓市場雖然近2-3年來發展速度很快,但是目前依舊水平不高,很多培訓機構都是“撈一把就走”,除了國家貿促會和美國IAEM聯合推出的CEM(注冊會展經理)等少數培訓班目前尚能夠持續以外,絕大多數會展培訓都中途夭折。
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首要問題是缺乏師資,很多培訓因為師資不好,導致學員感覺“上當受騙”,學不到“真東西”;其次是外行搞培訓,許多培訓機構對會展行業理解不深,“只抓熱點,不抓基礎”,哪行賺錢就培訓哪行,在課程設置等方面缺乏經驗;最后是行業領域寬,缺乏標準,很多培訓機構通常根據自己對會展業的理解以及邀請的講師狀況而調整課程,從而導致培訓的隨機性大。
記者:高校會展教育是一種學歷教育,由于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對會展教育知識的掌握,多數學生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你能否舉例說明高校教育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措施,以提高學生的素質?
劉大可:“高校會展教育是一種學歷教育,由于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對會展教育知識的掌握,多數學生停留在理論層面上”,這種看法本身是有問題的,是一種想當然的看法,是對高等教育不了解的表現。
其實,國內國外一樣,幾乎所有的教授都不具有長期的在實業界從業的背景,但你不能因此而斷定教授們都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教授們可以通過很多途徑使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而不一定先當企業家,之后才能教企業管理;或者先當公務員,之后才能教公共管理。
在我看來,教授理論聯系實際的途徑通常包括:社會調查——通常以課題形式從事大量的社會調查,從而對人才需求、行業運行、企業管理等狀況會有比較直觀的理解;產學研研討——通過與從業人員的對話、研討可以掌握大量信息;歷屆學生的回訪與交流——學生畢業后的感受以及遇到的新問題通常可以成為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信息來源。
我認為,提高學生素質的含義是多層面的,絕對不能簡單等同于“提高學生的技能”。因而,高校提高學生的素質,要從校風建設、師資建設、學科建設、學術建設等立體的層面來著手,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例子能夠概括的。
會展教育亟待升級
記者:和西方國家相比,當前中國的會展教育處在哪個層次上?中國應該向西方國家的會展教育學習什么?
劉大可: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會展教育起步較晚,但是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發展速度非常快。因而,要客觀看待中國會展教育和國外的差距,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在很多學科領域中,中國和國外的差距非常明顯。作為一種慣性思維,很多人在談及會展教育和研究時,常常談到國外如何發達,國內如何落后云云。實際上,就會展領域的教育和研究而言,無庸置疑,國內外是有差距的,但這種差距遠遠沒有許多人印象中那么大。首先從會展學科本身的特點看,沒有太多的“高、精、尖”學問,很多都是實際操作性的東西,易學易懂;其次,從世界范圍看,會展教育起步普遍較晚,美國、德國等起步較早的國家和地區的會展教育也大約只有二、三十年的歷史,會展學科體系同樣不完善;第三,從中外交流看,許多華人在國外知名大學從事會展教育,他們常常來往于國內外,國外最新的教育信息隨時可以傳到國內;最后,從目前從事國內會展教育的師資狀況看,大多數都是年輕學者,外語水平高,而且不少都有在國外考察、留學的經歷,對國外會展教育有較深的理解。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當前的會展教育,雖然同國外還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盲目崇洋的觀點并不足取。
至于中國要向西方會展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學習什么,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其一,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很多發達國家會展教育中,一方面,有的跟企業合作比較緊密,從而學生實踐的機會較多;另一方面,不少學校還投資建設了模擬實驗室,把一些需要實踐的課程放在“實驗室”來學習。除此之外,很多西方國家的高校中,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比較明顯,而不像我們很多高校那樣,只是進行簡單地“知識灌輸”。其二,科研方法和思路。在會展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中,很多教授會把其他學科中最新的知識應用到會展研究中,如目前的信息經濟學、體驗經濟等都是在會展研究中比較熱的區域;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強調實證分析,很務實,很強調方法的科學性,而不像國內的很多會展研究成果那樣,只是談談觀點而已。
記者:在政府與市場之間,西方的會展教育市場主要是由誰埋單?根據中國會展業的發展現狀,會展教育方面,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應該主要采取哪種方式?
劉大可:關于埋單的問題,應該是這樣的,在西方的高等教育中,主要是由政府和學生兩種主體埋單;會展機構培訓和會展公共課培訓,主要是機構埋單;而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則主要是接受培訓的個人埋單。
關于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問題,我認為,不能把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簡單分離開來。學歷教育中要包含技能培訓的功能,當然技能培訓也不可能全部由學歷教育來完成,從業人員技能水平的提高,要通過學歷教育、在職培訓、職業資格認證、師傅帶徒弟、“干中學” 等多種途徑來完成,要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不能靜止地把技能培訓推給某種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