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副局長黃健之接受《三聯生活周刊》專訪時表示,中國館的主題演繹一直是一個比較敏感的焦點問題。上海世博會是綜合性世博會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而且從世博會歷史來看,各國對主辦國的展館都很關注。主題演繹要和幾方面結合:首先跟世博主題相結合,也就是和“城市”、“生活”兩個關鍵詞結合起來。其次,要凸顯中國元素。再次,要反映時代特征和主辦國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接受《三聯生活周刊》專訪時介紹說,世博會后,其他國家館都會照慣例拆除,而中國館將作為永久建筑予以保留。從效果圖上看,它全部由巨型鋼構架構成,輪廓像斗拱,構成則像中國傳統木建筑,連同下部的4個核心筒看,又像一個巨型四腳鼎,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整體選用了“中國紅”,形象更加突出。
體現“中華智慧”
黃健之介紹說:歷屆世博會主辦國的國家館都沒有采用過外國人的方案,而中國館因為要與中國的文化理念相結合,所以極力倡導在國內和海外華人建筑師中征集方案。世博會就是要提供一個舞臺,讓中國建筑師拿出方案,至少傳遞這樣一個信號。
世博會是主題展,重點是確立主題思想,把過去、現在、未來串聯起來,又要緊扣世博,體現“中華智慧”。中國5000年歷史傳承下來的智慧有很多,因此又加上兩個限定前提:一是在城市發展中的;二是大智慧,不是像“三十六計”那種小智慧。再深入討論,集中于四大哲學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這些并不是不可落實的空泛理念。比如師法自然,反映到城市發展中,古時家家戶戶院子有天井,就是人與天對話的地方。沒有塔的時候有祭臺,也是表達對天的敬仰。建筑一般坐北朝南,建在河流的陽岸。這些在古代叫風水,一直延續到現在,又成了氣象地理學。
在世博會規劃圖中,中國館享有東道國的先天優勢——緊鄰黃浦江,處于南北、東西軸線交匯的視覺中心,體量也讓它雄踞于其他場館之上。何鏡堂介紹說,中國館目前的地上面積約7萬多平方米,高63米,“相當于20多層樓高”。下部4個立柱外邊距離70.2米,上部最大平臺面積為38×138米,“相當于兩個足球場那么大”。相比之下,地區館高14米,每個省份面積控制在600平方米以下。而其他國家館不能超過20米高,面積不能超過5000平方米。
方案引發爭論
這一設計引發了爭論。有人認為它太突兀,太符號化,不符合上海“十里洋場”的風格。甚至指出其造型上的似曾相識,比如安藤忠雄設計的1992年西班牙博覽會的日本館建筑中部曾出現過類似元素。
但何鏡堂對此并不在意,他認為,“任何有轟動的工程,必然有轟動的聲音。”前不久,他在做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設計時也曾聽到過不同聲音。他表示,參照日本館是無稽之談,中日的建筑文化是共通的,日本的也源于中國。
他強調,紀念性建筑關鍵看定位。除了滿足一般建筑的功能需求之外,最重要的是滿足一種精神需求。“比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是黑灰色調、無生命的,要表達一種莊嚴凝重的場所精神。與此相反,中國館則是紅色的,熱烈歡騰、雍容大度,傳達泱泱大國的氣度。”
據悉,此次中國館的設計方案曾委托國家統計局對60多個城市入戶調查顯示,世博會參觀人數將近7000萬人,平均每天40萬人。其中,上海本地20%,長三角30%,45%左右來自國內其他地方,5%到7%來自國外。而其中大部分都想看看中國館怎么樣。據測算,地方館31個,每個占地600平方米,而國家館展覽面積不能少于1萬平方米。因此,最后決定中國館區占地面積6.5公頃,在世博園區中心。高度也比較寬松,內部討論可以到60米左右,作為永久建筑保留。雖然社會上對最終形成的中國館方案有爭論,但爭論越大,知曉度越高。像當年巴黎世博會埃菲爾鐵塔爭議更大,它立在巴黎老區五六層高的老房子里很突兀,但它體現了工業革命的成果,最終被接受成為法國的標志性建筑。
中國元素
何鏡堂說,面對中國館這個主題鮮明的設計,在構思之前反復追問兩個問題:一個是設計如何包容中國元素,體現中國特色;另一個是如何呼應當今的世界潮流與時代精神。
據他介紹,為尋找一個可以表意的中國元素,將幾十人的設計團隊分成三組:一組尋找“中國印象”,借助繪畫、戲劇、民族民風、文字,這一組最終形成了“中國結”方案;第二組借鑒了中國的城市建筑、園林,例如九經九緯、南北軸線,形成“中國園林”方案;第三組靈感來自“出土文物”,斗冠、寶鼎、器皿等,最后對斗拱這一傳統建筑構件進行提煉,形成了“中國器”方案。
然后,將這三個方案都拿去投標,最終中標的方案就是在“中國器”的基礎上形成的。何鏡堂認為,這個建筑本身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師法自然”等中國哲學思想,“不管喜歡與否,一看就是中國的,鎮得住。不同的人還會有不同想象,有人說像傳統建筑上的斗拱,像一頂古代的冠帽,或者像一個裝糧食的斗,所以有人稱之為‘東方之冠’,還有人稱之為‘天下糧倉’”。
紅色鋼構件搭建的構架雖然源自中式木構,但巨大尺度和跨度則顯示了現代科技的成就,內部空間也通透而動感,比如18.6米見方的4根立柱里每個都放置了3部電梯,4部樓梯,比如內部自采光的中庭。而地面的城市廣場、13米高的地方館中國花園、63米高的觀景平臺又形成了三個平臺,增加了城市空間的公共性和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