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會展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會展業對經濟社會的貢獻日益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會展業至今尚沒有一個全國性的行業協會,缺乏強有力的協調和監管,以致于會展市場混亂,重復辦展、知識產權侵權、騙展涉假等諸多問題較為突出。
全國政協委員萬季飛:成立全國展覽業協會刻不容緩
被譽為“第三產業的火車頭”的會展業近年來發展飛速,成為國內外普遍關注的朝陽產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展覽業市場化水平在逐年提高,有關部門也開始著手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制定,但全 國性行業協會的建立問題雖呼吁多年,一直未能解決,已成為影響我國展覽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另外,國際展覽巨頭紛紛進軍中國,不少展覽公司客源、人才嚴重流失,對中國展覽業造成巨大沖擊。為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在本屆全國政協會議上提議,成立全國展覽業協會促進我國展覽業健康有序發展。
發展中暴露5大問題
萬季飛指出,盡管中國會展業在近20多年時間里獲得了迅猛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地區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展覽業較為發達,全國舉辦的國際性展覽活動中僅北京、上海、廣州、大連四個城市就占了77%,這幾個地方展覽場館供不應求,硬件設施成為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但全國展館的平均使用率不足30%,個別展館甚至一年才有一個像樣的展覽。
2.展覽數量多、規模小、品牌少、效益不高。我國年均舉辦一定規模、水平的展會3000多個,但絕大多數規模在1萬平方米以下,只有20億美元的收入,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展覽品牌數更是屈指可數。德國年均600個展覽項目,卻有30億美元的收入。
3.市場秩序混亂,重復辦展、無序競爭狀況嚴重。如2004年成都僅建材類的展覽就有16個。一方面組展商為了生存,采取低價、贈送展位的方式競爭,違背市場規律,影響長遠發展。另一方面參展企業無所適從、疲于應付。
4.自身建設相當薄弱。主要表現為:高水平展覽專業人才相對缺乏;展覽組織、展臺設計與搭建、物流、咨詢等方面的服務能力相對滯后;展覽統計、信息發布體系不健全;宏觀協調缺位。
5.騙展和侵權現象時有發生,行業誠信受到挑戰。
當務之急:成立全國展覽業協會
萬季飛認為,政府與行業協會相互配合、加強對展覽業的規范和管理是世界通行的做法。目前在許多 市場經濟較成熟的國家,政府主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調控會展經濟的宏觀運行,引導并約束企業行為。而行業協會,如美國展覽管理協會(IAEM)、英國展覽業聯合會(EFI)、新加坡會議展覽協會(SACEOS)和香港展覽會議協會(HKECOSA)等,作為非營利的社團組織,則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提供行業服務,通過行業統計、展覽會技術數據審計、制定推行行業服務標準、開展行業協調等,在實現行業內外信息共享、開展行業誠信建設、規范行業秩序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行業協會既是會展企業的代言人,又是執行政府政策的可靠助手,是政府和企業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成立全國展覽業協會,把適宜于行業協會行使的職能委托或轉移給行業協會,正符合了轉變政府職能、加快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2005年1月11日首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上明確指出,“在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政府部門逐步退出對展覽活動的直接介入和微觀參與,注意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在展覽行業中的協調自律功能”。在2008年1月28日的全國貿促工作會議上,吳儀再次建議盡快研究成立全國展覽業協會,著力搭建服務企業發展的良好平臺。
另外,國際展覽巨頭紛紛進軍中國,對中國展覽業造成巨大沖擊,這使得成立全國展覽業協會已迫在眉睫。
規范和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萬季飛認為,立足民間以服務企業為本,獲得政府的有力支持是成立全國展覽業協會的兩個關鍵點。
目前,我國有不少行業協會先天不足,作用發揮得并不明顯。一些由政府部門衍生出來的協會,為企業服務意識不夠,容易變成“二政府”,這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重點要改革的對象。而另外一些由企業自愿發起成立的協會,雖然運作比較規范,但也存在會員數量少,行業代表性不強,難以承接行業管理職能等問題。
為使全國展覽業協會真正發揮規范市場、引導會展業健康有序發展的作用,協會應該由企業或民間組織發起設立,從職能、機構、工作人員、財務等方面與政府部門及其下屬企事業單位分開,這也是中央“政會分離”的要求;同時,需由展覽業的骨干企業或機構為主設立,并得到政府支持。日本和德國即采取政府推動大型企業發起成立行業協會,中小企業廣泛參與的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能夠反映本行業內大多數企業的利益和訴求,同時也可以進行有效的協調管理,促進本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萬季飛提議,中國貿促會作為民間組織,應當成為會展協會的發起單位和會員單位,有責任、也有能力在推進全國展覽業協會成立過程中發揮更為積極主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