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展的出現以往都是伴隨藝術界的學術大展的舉辦,譬如威尼斯雙年展等。然而如今其關聯性已經得到拓展,比如在作為藝術商業展會的博覽會期間外圍展就異常火爆,當然是以畫廊舉辦的展覽為多。除了從眾心理之外,什么讓大家這么熱衷年年參與其中呢?是人脈、資源還是買氣呢?
首先,不得不關注如今商業會展和學術會展人脈重疊的現象。正因如此,就會在藝術博覽會上,經常可以看到熟悉的策展人、學者等和畫廊經紀人、收藏家、媒體握手言歡、談笑風生,當然同樣的現象也會出現在雙年展的會場中,顯得其樂融融、富有彈性,很符合和諧氛圍。
因此,外圍展在藝術博覽會期間舉辦,從學術角度考量是可以吸引前來參觀的學界、批評家和策展人的關注。畫廊們希望展出的藝術家能獲得某位專家的青睞而被推薦到某個學術大展中提升地位和聲譽。而這些對如今的藝術商業來說可謂舉足輕重,看來學術的分量還是很大的,其附加值也蠻高。在商業的趨向上既然藝術博覽會進行了大規模的VIP藏家邀請,有那么多的銷售機會,那在此期間舉辦一下特別展銷分享一下大展的買氣,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如今的藝術博覽會盡管是商業會展,但是無論出于品牌提升的考慮還是市場培育和價值梳理的需求,總之都會舉辦偏學術性的論壇項目,并且出資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來主持、發言。這類論壇的舉行因為其較高的學術規格、比較恰切的切入視角、有效的傳播擴散而吸引到大量的博物館、大學等研究機構、重要的收藏機構和一些重要學者的關注和參與,有這樣的高端人脈的聚集,有很好的高層交流和高效的藝術教育效應,其能量聚集就會越來越壯大且越來越重要。
因為對于機構來說總要在某個時段更新自己的展覽,推出新的觀察,而正好要是恰逢藝術博覽會的話,把展覽做得更加精致和突出一點,將平時沒有注意的細節提升上去,那這本身就是對行業整體的提升。至于說是不是真的會分享到博覽會的效應,一方面要看雙方的銜接和互動有沒有經過有意的安排和導引,比如局域互動項目的設計、共享資源的雙贏開發等;另一個方面自然是要看自身原有人脈的周邊群體性擴展設計,一般在大型的會展活動的時候都有某種嘉年華的氛圍和心態,這種時候很容易通過某種巧妙的布置將原來客戶的朋友圈、事業圈納入到新的藏家或者咨詢專家系統中來,而如果在整個博覽會期間能實現這些,那真是不在主場的勝利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