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會展行業在蒸蒸日上的“蛋糕”的誘惑下,各方爭奪會展資源、爭搶參展企業的現象比較突出,往往是一個熱門展覽題目被多家公司爭辦,主辦方有時競相壓價吸引參展商。最近,展會竟出現了“花錢請觀眾”的現象,難道被視作支柱產業、朝陽產業的會展業,已陷入內外競爭的惡性循環?“花錢請觀眾”之路到底能走多遠?以最近舉行的第12屆中國上海國際廣告•印刷•包裝•紙業工業博覽會為例,主辦方在“花錢請觀眾”方面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為新開發的包裝行業的一些觀展企業代表提供免費食宿;各地行業協會每組織1名專業觀眾與會,可獲得主辦方100元獎勵;為觀眾免費提供短途交通工具等。
作為主辦方之一,上海現代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負責人認為,以往會展公司片面追求參展商和展覽面積的增長,表面上看,這兩者多了,展會收入自然水漲船高。殊不知如果沒有一定規模的成熟觀眾,再多再好的展品也難以獲得專業的市場評價和成交,展會將不會長久。采取“花錢請觀眾”的做法,并不是為了“買人氣”“撐面子”,而是從反方向扭轉眼下會展行業急功近利、無序競爭的做法,培育長遠的專業觀眾群,謀求參展商、主辦方以及專業觀眾所代表的買方市場的和諧發展。
上海市外經貿委專家吳根寶認為,目前上海的展覽會多是由展覽公司自主舉辦、商業化運作,這就會產生各種商業行為,其中有些是合理的促銷手段,但也難免會有過度競爭和惡意競爭行為。他說,展覽行業是競爭行業,需要不斷規范競爭秩序,加強行業自律,否則上海展覽業整體形象和良好的會展環境將會受到損害。
上海市包裝技術協會秘書長莊英杰認為,展覽本身作為一種商品,應該通過自身功能的完善、品牌影響的輻射以及服務方式的創新,實現價值并不斷增強吸引力。例如近幾屆廣告印刷展為參展商和專業觀眾舉辦了一系列的研討和論壇,還為觀眾設計最佳參觀路線,這些綜合服務措施都要比“花錢請觀眾”效果更持久。
2010年上海世博會計劃吸引海內外觀眾7000萬人次,創歷屆世博會之最。但權威專家多次指出,憑什么吸引觀眾,能否吸引世界各國最具歷史文化特色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展品前來參展,是上海世博會面臨的嚴峻挑戰,這不是僅靠花錢就能解決的。
據了解,當前國內舉行的許多商貿展會為了吸引觀眾、壯大聲勢,普遍實行免費參觀。相比起來,1個月前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舉行的4年一屆的德魯巴國際印刷展覽會,作為世界印刷行業公認的頂級展會,雖然一天的門票價格高達34歐元,但僅中國內地就有5000多專業人士前往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