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104屆廣交會二期落下帷幕,意味著硝煙四起的10月展會也暫告一段落。家電展、陶博會、燈博會……展會林立的10月,家居展會一個接一個絡繹不絕。但是,這些在以往贏盡人流和銷售的展會,今年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寒流”。回想7月的建博會,開幕當天人們爭著進場,擠得水泄不通。雖然當時家居界的冬天論已經不絕于耳,但是建博會的盛況還是讓人看到一股暖流。
展會曾經吸引眾多客商和觀眾
然而,9月初的第22屆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以其慘淡的人流響應了全球的經濟衰退。踏入10月,美國金融危機爆發,雖說這場烈火還沒燃燒至中國,但是眉頭已經初見。廣交會主人比客人多、順德家電展外商明顯減少、佛山陶博會更被稱為最冷清的展會。
展會成雞肋!大小企業各自愁
對于參展,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心態。大企業大品牌參展旨在展示和交流,而中小企業則意在銷售和招商。
據萬和品牌管理部副部長李惠珍介紹,萬和從第一屆家電展開始,每次都參加。“我們希望通過家電展這個平臺,展示這個企業的實力。收獲訂單只是一個期待。”在談及展會的銷售是否理想時,李部長這樣回答。
中國改革開放后,企業都想方設法把企業推廣出去,宣傳企業形象。有些展會主辦方就抓住了參展商這些為了參展而參展心態,舉辦展會。但是,經濟不景,展會依舊。市道不景氣,企業面臨巨大經濟壓力,還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參展,迎來的卻是一片冷清,特別是中小企業更加吃不消。
經濟蕭條展會冷清
“頻繁的展會確實造成不少壓力,但是不參展又少了機會招商。”一些參展的小企業對這樣的問題都很頭痛。
據統計,去年燈博會,共設展位2107個,吸引了515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同臺展出,展品涵蓋了民用燈具產品的所有種類,共迎來來自全球的69952名專業人士參展、發出訂單。去年的參展企業515家,而今年則減少到489家,而減少的多為中小企業。
雷士照明總裁吳長江對此體會至深:“如果展會規模少,參加的企業少,在國際沒有影響力不大,那就對參展企業形成很大的壓力。如果平時都參加,突然不參加外面就猜測是不是出現問題了,是不是連展費都付出不起了?企業是很難受很尷尬的。”加太多展會耗費,不參加引發揣測。頓時,展會彷佛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提高展會三大方面企業道出參展心聲
現在的展會出現什么問題?
"各個職能部門都想搞展,純粹為了辦展而辦展。""有些展會,是看中參展企業病急亂投醫的心態,以為參展就能把業務做大,主辦方不愁展位租不出去,所以服務很差,下午六七點就關門,企業沒時間布展。""主辦方搞些噱頭,實際是要商家花點錢。小企業不愿花這些錢,大企業不賣帳。"眾多業內人士對于展會存在的弊端都紛紛表達了意見。
展會到底如何辦?目的、管理和服務企業負責人都道出自己的心聲。
目的:金融風暴后,全球市場低迷,出口特別難做,不光是銷量減少,甚至出現負增長。那辦展到底能為企業帶來什么?企業關注這個問題,主辦方也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管理:業界人士都呼吁,作為行業管理者,譬如行業協會,應該親自統籌,親自布局。如果太多展會,今天在這里搞,明天就在那里搞,甚至同一時間有幾個展會,質量不保證而且企業疲于奔命。
服務:多作宣傳,加強服務。據負責人介紹,為吸引更多的海外客商參與到順德家電展這個“全球交易平臺”中來,有關部門除了加大了對海外客商的招展力度,派出招商小分隊出訪德國、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開展招商活動。
陶博會方面也在極力與外商接軌。據來自亞陶展會承辦方佛山市佛亞展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介紹,組委會在前期的數月里,通過和國外十多家知名陶瓷網站和雜志社建立長期推廣合作,組織了來自德國和越南等國家的專業采購團,給參展商提供更大的客源。立足定位技術與營銷相結合
展會是否成為雞肋?
喬森電氣有限公司總裁何榮標先生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企業重復參展,沒有競爭性也沒有差異性。他們參加展會為什么沒人看?首先要要總結自己,產品適不適合市場。”提及此,他拿出一張其他企業的宣傳小單張,上面寫著“8.8元一個節能燈,全國代理”。何總說:“有些小企業目的很明確,就是做便宜貨,每個地區一家。8.8元,就是這個價錢,適合這一類的就發貨。”
廣州展會、北京展會、上海展會、深圳展會、春交會、秋交會……每年的展會如此之多,參展什么展會,投入多少參加,也是考驗每個企業的關鍵。
小企業為了招商亂投醫,大企業為了宣傳亂參展,這些都是犯了“為了參展而參展”的毛病。
何總就認為參加展會是營銷模式的一部分,要支撐營銷,首先技術必須過關,才談得上參展有意義:“這次燈博會展出的新品,我們早在五年前就有了戰略計劃。技術和營銷是不能脫軌的,當技術過關了,展會的營銷手段才有保證。”
展會,顧名思義就是給企業展示的舞臺。要展示,就需要有目的和實力。"假大空"的時代已經過去,家居企業亦需踏實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