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已成為國際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的盛衰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經濟危機的出現將會給全球會展業帶來嚴峻的挑戰。近日,不少會展業人士呼吁,中國會展企業不應僅關注會展日常事務和糾纏于一些市場問題,而應把目光放遠,預防和避免因國際經濟衰退而帶來的損失。
會展資源減少招展困難
2008年,會展業內人士已感到陣陣寒意。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內自然災害頻發、經濟發展放緩、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國內多個行業經濟受到沖擊,致使不少展會的招展招商工作困難重重。許多展會都將工作重點放在招展上,這從側面說明,會展資源的減少正在成為展會順利舉辦的首要障礙。例如國內三大專業玩具展會之一的澄海(國際)玩具博覽會,今年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售賣注塑機、混合機等機械設備的攤位明顯減少,這與玩具企業規模縮減,玩具已結束大量擴充設備的年代直接相關。
一些行業的不景氣現狀,導致展會延期或取消。如原定于9月在深圳舉辦的南華印刷與包裝技術展覽會延期舉辦;東莞房博會數度延期之后,最終不了了之。今年8月,東莞三大會展中心展覽數量驟減,僅舉辦了不到5個展覽。十幾萬平方米的場館一月來大部分時間處于空置狀態,場館利用率創下歷史新低。
全球經濟的盛衰對會展業的影響
據會展經濟研究人士介紹,宏觀經濟的盛衰對會展業將產生兩方面作用,一是,在國際經濟周期變化中,會展業的低谷期比宏觀經濟的蕭條期長,它始于經濟衰退后期,終于經濟復蘇前期。另一方面,會展業的高潮期比經濟繁榮期長,它出現于經濟復蘇的后期,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的增長后進入穩定期,直至衰退前期。
據介紹,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市場為主的新加坡會展業,由于幾年前印度尼西亞經濟遭遇政治和天災影響,而產生極大滑坡。近年來,印度尼西亞的經濟雖一度有起色,但由于經濟周期變化對會展業產生滯后性影響,致使新加坡會展業到現在還沒有恢復到全盛時期。把會展業置于宏觀經濟中研究,既可以讓經濟繁榮來臨之前抓住機遇,也可以在會展企業在危機來臨之前避開風險。
因此,中國的會展企業應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風險防范和研究全球經濟下滑階段的經營策略上。聯合辦展企業并購或能抱團過冬
會展企業要做大做強一直是該行業多年來的熱議話題,在經濟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更成為迫在眉睫之舉。如何做大做強,有關專家給出兩個思路:聯合辦展和企業合并。
亞太會展研究中心主任陳金鈸強調,中國的會展企業首先要摒棄幾千年來的小農思想,對同城同題的展覽項目等進行多元化有效聯合和資源優化,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市場促進聯合才能成就一批真正堅強的企業。
到目前為止,我國除中央級的會展企業外,絕大部分企業固守本區城市辦展。陳金鈸建議,有實力的會展企業應該有選擇地到其他城市辦展。這種異地辦展、跨市場經營對于會展企業本身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可避免風險。
關于企業并購,振威展覽集團總經理張學山指出,我國不同規模的專業展覽公司有幾千家,競爭非常激烈,生存的空間很小。他質疑,幾年后,這些展覽公司還會有這么多嗎?經濟危機來臨之際,它們是會倒閉還是被并購?
近幾年,外資展覽公司在中國市場迅速擴張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通過資本運作,收購或者并購國內的展覽企業或者展覽項目。民營展覽公司機制靈活,成為國內會展業的新生力量。在激烈競爭中,民營企業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專注一個或幾個知名展會,有的進行對外合作,最大限度地化解未知的風險。特別是發展得較好的企業,通過資本化的方式,把整個項目或公司轉讓出去。
不少業內專家認為,我國會展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大型展覽項目會越來越多。盡管如此,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部分展會的生存壓力非常大,不少品牌展會與大型展覽企業也有合作經營、聯合辦展的需求,以抱團取暖過冬。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明亮表示,中國會展業的確需要并購這一發展模式,他同時提醒業界人士,被并購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這證明展覽項目很具潛力。
不可否認,要提高中國會展業的競爭力,聯營與并購、強強聯手將成為會展業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