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都有精彩的展覽看,在上海已成現實。來自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的觀展愛好者們下了飛機或火車后直達場館,讓寄存行李成為眾多展館入口處的一道風景。
在布展、觀展實現“全年無淡季”背后,上海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積累了哪些優勢,還需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浦江人才曹祎遐帶來她的觀察與思考。
本報記者 柳森
會展經濟蓬勃發展
可以積累這些優勢
城市周刊:連月來,五五購物節、上海(國際)花展、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等活動輪番登場,令市民應接不暇。你研究申城文創產業與創意經濟發展多年,最近有無收獲一些新的觀察和感受?
曹祎遐:今年,五五購物節已進行到第五屆,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已經舉辦了三屆,在辦節的品質和口碑上,都實現了一定的規模效應。活動的輪番上場更是促使政府、企業、商家、行業協會等,從不同層面持續深入地挖掘價值、追求創新。在近期一系列的逛展經歷中,GAF上海插畫藝術節(以下簡稱“插畫藝術節”)的現場體驗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GAF上海插畫藝術節舉辦時正值五一假期,觀眾以年輕人為主。盡管設有“早鳥價”、兒童免費入場等優惠舉措,但128元的正式單人票價也不低,卻并沒有阻擋“插畫迷”們的觀展熱情。整個展覽的規模幾乎撐起了世博展覽館一樓的大部分區域,館內的火爆程度也超過了我的預期。
在展覽布局方面,插畫藝術節此番突破傳統,采用了按主題組團的方式進行展位布局。處于展館正中間的位置是大師特展區域,一站式集結了穆夏、莫比斯和戴敦邦三大特展。在特展周圍,ACG二次元板塊、動畫人狂想曲“獨立放映”單元、藝術市集等精彩紛呈。在互動區,不僅有繪本插畫師、立體書設計師聯合專業的少兒藝術空間帶來互動繪本特展,還有大量的互動環節靜候觀眾上前參與、一展身手。
整個插畫藝術節呈現出一種“深度愛好者嘉年華”的面貌。各種來自“興趣內容社區”的玩法,不僅吸引了插畫藝術的“深度愛好者”,也讓很多沒有那么深愛插畫藝術的觀眾覺得“新鮮”“有趣”“一不小心就沉浸其中”。這讓我不禁感慨逛展客群的素質在提升,深度愛好者社群的號召力、感染力巨大,也受上述場面的啟發,對上海會展經濟的蓬勃發展充滿了信心。
如今,上海市民幾乎一年四季都有精彩的展覽可看,一系列“大IP展”頻頻吸引來自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各地的觀展愛好者。可以說,上海舉辦會展在“國際性”“藝術性”和“創新性”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假以時日,相信這股熱潮可以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文化消費流,進一步展現出上海在會展經濟領域的亮眼“成績單”。
這些優勢的形成,不僅有利于推動整座城市文化資源內存量、空間資源內存量的盤活,也將激發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在既有的資源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英國利物浦藝術節就是在該節步入成熟的過程中,開始深入地聯動利物浦市內各類博物館、藝術場館、藝術中心。
利物浦市等于是通過城市節慶的舉辦,把各種空間和流量給串聯了起來。隨著聯動的深入,各種社會資源、空間資源,包括不少場館的外部空間,都被積極地利用了起來。各類場館的服務性功能、社會性功能都得到了拓展與延伸。
此外,會展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可以提升市民素質,錘煉整座城市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交流、對話、互動的能力,還有望在長三角地區乃至更廣泛的地域,形成更強的文化輻射力、綜合性服務能力。
文旅大聯動
需要練就哪些本領
城市周刊:很多上海市民見多識廣,在海外旅行時對當地文旅大聯動、不時為外來的拜訪者帶來“不可預期的驚喜”印象深刻。要想實現類似的愿景,我們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和提升?
曹祎遐:對標那些在文旅大聯動方面做得較好的國際化大都市,尤其是對標他們的博物館、文化展館,我感到,我們在衍生品開發、場館利用率、資源跨界聯動等方面,還有較大的努力和提升空間。
在衍生品方面,近年來,我們的很多博物館、文化展館十分重視,動足了腦筋,但總體感覺還是“差了一口氣”。這個“差了一口氣”,有時候體現在制作工藝的精致程度上,有時候體現在品類的豐富程度不足和內涵創新表達不夠。
對標先進經驗,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大致可以包括:更深入地挖掘、細分、把握受眾的消費需求;提升衍生品設計與工業生產技術能力之間深度聯動的能力,讓先進的工業生產能力為衍生品品質升級服務;讓衍生品在實現使用價值、融入使用者生活的同時,體現出非一般的藝術感和藝術性。
簡單來說,衍生品作為一個復合信息的表達者,先進文化理念的傳遞者、啟發者,不僅要吸引觀眾帶回家,更要積極地解決“能夠被持久地留下來”的問題。相較于其他產品,文創產品除了外觀價值、使用價值,更具有“觀念價值”。觀眾只有認同了衍生品所傳遞的故事和理念,才會去購買和持久地珍藏。有些衍生品被帶回家后不久,就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除了令人遺憾,一定是在獨特價值的挖掘上、在藝術感覺的提煉與呈現上,還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間。
在場館利用率方面,不僅需要考慮單一場館在常設展與臨時展之間的靈活配比,還關涉整座城市能否在展覽空間資源的梳理與充分利用上下一番功夫。
如今,世人對于“博物館”“展覽”的理解拓寬了很多。對于上海而言,公共文化場館的利用率正在不斷提升。相較而言,主題類博物館、私立博物館尚未步入成熟發展的軌道。位于園區、商場的公共空間內的展覽已逐漸多了起來,但尚未形成氣候,品質有待提升。
在資源跨界聯動方面,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五五購物節、上海(國際)花展、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在徐匯濱江進行的城區級“三節聯動”,配合信息梳理、亮點提煉、路線推薦、微信推送等宣傳手段,吸引了巨大的人流量。
五一假期首日,國內首個線上線下聯動的喜劇節——“輕輕松松喜劇節”在上海文藝地標上生·新所亮相。備受年輕人喜愛的脫口秀、默劇、小丑劇、魔術脫口秀,搭配戶外藝術家互動裝置、潮牌展覽和吃喝玩樂一體的創意市集,組合成為獨特的“喜劇街區”,為市民、游客帶來豐富、多元、立體的假日體驗。
通過這兩個范例可以看到,室內與室外聯動、線上與線下聯動、城區級的多節聯動挺受市民歡迎。這樣的聯動方式,不僅為參與者帶來復合的文化體驗,也因時時帶來“不可預期的驚喜”“超越想象的有趣”,滿足了參與者對知識、情緒價值等“稀缺資源”的渴求。
無論是衍生品開發,還是場館利用率、資源跨界聯動,都是“文旅大聯動”的必要條件,更是文旅產業各利益相關方都需要苦練一番的內功。
緊跟市場也會有瓶頸
求生欲一定要強
城市周刊:一些市民在海外旅行時,經常可以在一些專為游客設置的公共信息處,甚至是遍布街頭的連鎖便利店,領取設計精美的文旅信息印刷品。有的通過單頁呈現,有的以藝術季、藝術節、地方特色等主題進行信息組團,信息量很大。這對我們有何啟發?
曹祎遐:公眾看到的是“信息門戶”,背后是大量的信息查詢、整合、發布、推送工作。信息和資源的精細梳理與供給背后,需要制度上的頂層設計。
過去,我們總以為,類似的事務需要政府積極作為。事實上,有了頂層設計的指引之后,政府無須親力親為,完全可以邀請第三方組織、行業協會等來集結、匯編這些信息,進而設計、搭建樞紐型在線信息平臺,或聚焦于一些更具體的主題、項目、個案,設計專門的文旅信息紙質單頁等。
類似樞紐型信息平臺的搭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為公眾服務,進而高效地聚集更大的信息量,避免信息的零散化和低效傳播;另一方面,類似平臺的存在,會在無形中倡導各種活動,為長期運營和底層數據庫的構建打下更扎實的信息基礎。
活動的主辦方一旦腦海中有了把活動長期做下去的愿望和意識,他們就一定會在活動的黏性和服務性上下功夫,對自己各方面的工作提出較高的要求。
一年又一年地實踐、積累下來,一些活動可以固定下來,一部分活動信息可以沉淀、堆疊、針對性地推送給某些受眾,一些受眾的需求可以深挖、形成全新的活動創意……這不僅可以在信息化工作和文旅事業持續發展之間形成某種良性的互動與循環,也可以為一些系統性解決方案的出爐提供決策依據。
城市周刊:你特別強調這項工作的系統性。
曹祎遐:是的。從客觀規律而言,做文化事業,求生欲一定要強,不是“詩與遠方”就能夠承載的。既要有自己眼下的選擇和定位,也要有長遠的考慮和準備,形成循序漸進、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創意經營戰略。總按一條藝術道路往前走,發展的空間、格局會變小。總按某些市場的規律往前走,不突破它的瓶頸,未來的發展空間肯定也會萎縮。
畢竟,消費的熱度有一定的周期性,時高時低,有時還會有一些不可預期的變化發生。但作為公共文化場館、展館,可以通過系統性解決方案的研究與制定,爭取至少在365天這一個周期內,甚至是在更長的時間內,把消費曲線拉平。再在拉平曲線的基礎上,不斷地推動自身實現更長遠的高質量發展。當然,在此背后,有沒有自身的造血機制也非常重要。
在國外,有一些博物館的運營已經經歷了一百年以上的考驗。為什么經歷了一百多年,它們還能將運營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除了文化使命、責任擔當,一定離不開必要的求生欲望,離不開把資源有效利用最大化。而在摸爬滾打的過程中,各種“修修補補”“不斷創新”不僅體現為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還能夠反過來凸現辦館事業本身的歷史感。這樣的經歷和故事,也是博物館管理、運營團隊一筆寶貴的財富。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