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常務委員會上,前來旁聽的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范君道出了百貨零售業最近辦展存在的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參展商回款難、回款慢,各企業的展臺面積和參展資金較往年有大幅度縮水……總之,在這樣金融危機彌漫的時局下,辦展者與參展者的積極性似乎已難以為繼,如此則展會經濟受到極大影響。
范君此言一出,當時到場的常務委員會各企業代表便紛紛表達了2009年體博會在展會投入上不會較去年縮水的意愿和信心。而記者從體博會招展部門了解到,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400家國內外企業確定參加2009年體博會,招展工作的進度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企業參展的熱情并沒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太大的影響,尤其很多以出口為主的體育用品企業,今年回歸體博會,他們看重的正是體博會背后所代表的巨大的國內體育用品市場。
不過,不久前結束的作為中國出口貿易“晴雨表”的第104屆廣交會多少已經折射出了些許行業的涼意。今年的廣交會的境外采購商為13.8萬人,出口成交額208.1億美元——而在一年前同期的廣交會上,共有18.95萬名境外采購商到會,出口成交額為374.5億美元。盡管此次廣交會的規模和參展商均有大規模擴容,但仍難挽回全球經濟蕭條給中國出口企業帶來的頹勢:繼中國的機電、玩具、家具等多類傳統大宗出口商品均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之后,在和體育用品業息息相關的紡織品類的展示及交易中,紡織服裝類已成金融危機影響的重災區。紡織服裝產業也表現出了困局之下產業升級的陣痛——金融危機給“中國制造”的出口生意帶來全面沖擊。
然而,2008年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卻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參展企業對義博會顯得信心十足,參展熱情不僅較以往絲毫未減,展位還像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位難求”的火爆場景。2008義博會主展館共設國際標準展位4500個,報名參展的企業達到2815家,義博會組委會通過“好中選優”的原則,將4500個展位賣給了2415家企業,其余400余家企業只能“望展興嘆”。雖然2008年以來,中小企業的日子普遍難過,但以內銷企業參展成效顯著而聞名的義博會正好給了國內中小企業一個尋求內銷訂單的平臺。
回到體育用品業的范疇,體育用品企業此時到底需不需要參展?
對于賣品牌的企業來說,企業每年苦心研發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本身就離不開宣傳和展示——金融危機改變不了這樣的剛性需求,而且現在也是很多客戶尋找貨源的時機。越是在危機下,企業越需要展示產品、擴大宣傳,提高市場占有率,何況中國市場現在還沒有完全顯現金融危機,所以企業方沒有必要“杞人憂天”,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而對于那些參加展會試圖實現政府公關、爭取政府采購訂單為目的的企業來說,影響參展熱情的因素更小。因為隨著展會市場化運作難度的加大,參會門檻必將較以往降低,比如企業可以承受比往年更少的展位費、食宿費、招待費等各項開銷。對他們來說,時下恰恰是“抄底”展會的好時機。
如此說來,對辦展商而言,最頭疼的展會客戶應該是希望參展能起到招募經銷商功能的那些企業。這些參展企業所占數量的比重往往不小。這需要展會運營方認真思考如何更好地為參展商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高辦展水平和招商服務水平才能度過“難關”。體博會組委會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展會功能轉型方面,已經走在幾乎所有展會的前列。而展會運營商除了在具體的工作上貼心服務好前來參展的業務量和創新能力有限的中小企業之外,更需要對企業點對點地指導和“洗腦”。企業同時也應該在新形勢下反思自己的營銷工作是否做足,畢竟招商的背后是營銷體系在起支撐作用,這直接體現著每家企業的整體營銷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金融危機也將促進企業辦展理念得到不斷提升。
近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很多中小規模的展會招商困難,許多往年同期舉辦的展會戛然而止。之前由于體育用品行業內的展會除了體博會一家獨大外,各地還舉辦不少中小規模的專業性更強的展會,因此,中國展會市場上同題材展會“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恐怕今后也會出現在體育展會當中。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金融危機反而有利于已有的品牌展會更加聚合業內的客戶資源,更有利于在金融危機之后的生存狀況——這都將對中國體育會展業的結構優化和品牌培育做出極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