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場由華爾街開始的金融危機正席卷全球。雖然有世界各國政府大規模救市的積極作為,但可以預見的是,作為現代經濟樞紐的金融體系出現癱瘓,必然造成貿易與生產的阻滯。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擴散、由發達的歐美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發展國家的擴散才剛剛開始,危機的影響在明年甚至之后的一段時期將會更加凸顯。整體經濟環境的惡化讓全球許多行業和部門都有了面對“寒冬”的覺悟,而人們對經濟不樂觀的態度特別是對失業降薪恐慌緊張的心理壓力將使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深化。
會展業的經濟帶動作用強,可以拉動包括餐飲物流、通訊廣告、城市建設、交通發展在內的許多產業的發展。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中,這種聯動性使各個產業受到的影響也映射在會展產業上。本文將重點分析中國會展業的三個方面(會議、展覽會和獎勵旅游)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并針對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相應對策。
會議業:業務縮水但柳暗花明
受金融危機影響,大量企業倒閉、業務量下降、商業環境惡化,削減差旅費、商務會議支出及年會開支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些可以間接從前一段時期酒店尤其是城市中心高檔酒店的入住率和商務會務設施的使用狀況而得知。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面對這次金融風暴,人們不再像1929年那樣充滿恐慌,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有助于積極地探索應對之策。政府、行業組織、企業之間一些會晤、論壇等形式的交流開始倍受重視。例如,全球金融峰會、夏季達沃斯論壇等等。這些也是會議行業需要關注的方向,也可能會為此階段的會展業提供更大的推動力。
為了在這段時期更好地開發會議及會議旅游市場,會議組織者、酒店等除了要打造好自身的硬軟兩方面的實力外,更可以作為的是:
(1)把會議做得更務實有效。此時的商務會議應該去除華麗的外衣(高規格、過多娛樂項目)和拖沓的程序,務實的作風、中低水平的成本、注重會議成果、高速的運作效率更能得到企業的贊同。畢竟,這是一個人人捂緊口袋而沒有資本炫耀的時期。
(2)轉移發展重點,開闊經營視角。雖然商務會議市場出現萎縮,但可以向其他領域開拓。諸如上文提到的峰會、論壇等,不但有經濟價值還能聚集一大批政界、商界、學界的重要人物,進而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而在運作時可以依靠一個品牌也可以做強一個品牌,當然在目前采取前一種策略比較實際。
展覽業∶有所下滑但市場需要
金融風暴中各個行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幾乎與每個行業都有關聯的展覽業不可避免也會受到打擊。例如,今年的“廣交會”雖然被譽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而結果卻顯示此次廣交會的參會人數、定單數、成交額皆不盡如人意,市場行情看淡;同樣,國內鞋展、陶博會上安靜的展館和空闊的展會現場讓人深切感受到金融危機的威力。許多消費展上觀望的多、購買的少,而參展商也紛紛減少了參展人員,展會沒有了以往的人氣和成交量,出口產品展更是反映了全球經濟蕭條給中國出口帶來的“頹氣”。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難找到展覽投資者,投資額大量削減,包括政府這個投資渠道也會逐漸困難起來。這方面受影響更大的是非營利性展覽會,如服裝、音樂、繪畫、電影等藝術方面的展會,因為它們大多需要企業的高額投資尤其是來自財團、銀行的資助,但這些投資者正經受著金融風暴最沉重的打擊,無力抽身。
然而,在這寒冬般的展會里,仍有企業和產品能受到追捧。為了能擁有更多的消費渠道,許多企業不放過任何機會,仍然愿意參展,除參加例行的展會外還尋覓著其他參展機會,因為展會能夠使企業在短時間內發掘大量的潛在客戶,明顯優于傳統渠道下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去爭取市場。
此外,國內目前的展覽會名目繁多、良莠不齊,在全球金融危機的作用下,一些發育不良、運營困難的展會必然會受到更大的沖擊,一部分應按經濟規律讓其自然淘汰,有益的資源可以吸納到其他展會中去;一部分改革整合,用新體制和理念去增強展會的實力。而出口受阻也使很多企業另謀出路:“西方不亮東方亮”,歐美出口量劇減,新興的中東、非洲市場成為出口企業的新動向;一些出口外貿企業開始“內外兼修”,更有轉向內銷的趨勢,而這些動態都給展會提出了轉型的要求,也成為金融風暴中展會生存發展的又一方向。另外,一些綜合性的展會可以再細分為多個展會,以加強專業性,這也符合參展商尋求更多展出機會的意愿。
獎勵旅游∶緊縮與調整
毋庸置疑,金融危機正令不少企業單位悄然緊縮了財務預算,獎勵旅游自然也成了財務縮減的主要內容之一。來自滬上一些旅行社的信息顯示,往年“十一”后逐漸進入高峰的獎勵旅游,今年在國內外旅游包括機票、飯店大幅降價的情況下仍是顯得較為平淡,部分企業則降低了獎勵旅游目的地的規格,將境外獎勵改成了國內出游,原本在國內一線城市舉行的會議則改到了二、三線城市等,規模、預算都出現“大跳水”。比如,過去從10月下旬開始,不少公司都會組織員工去陽澄湖品嘗大閘蟹,順便游覽一下當地風光。“品蟹團”是短途旅游的絕對主力,但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一些公司開始縮減開支、減少活動預算,今年團體品蟹游的數量起碼比去年低了六七成,即便在以前大閘蟹賣180元一對,今年降到只賣80元一對也仍乏人問津。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常采取裁員、降薪等方式來降低成本,維持運營。人才市場必然是買方為主導,所有適業人群包括在職人員都會有恐慌、緊張不安的心理壓力,現在網絡流行的諸如“金融風暴十項注意”、“裁員名單大公布”等言論就具體地表現了這種心態。所以此時縮減獎勵旅游這類“非必要”支出的財政緊縮行為不但被企業貫徹得徹底,甚至得到了員工和社會的默許。正因為如此,在這場風暴的影響完全過去,經濟蓬勃發展起來之前,獎勵旅游業很難有快速的發展和擴張。
但對危難的憂慮需要控制在理性的范圍內。有遠見的企業應當能認識到員工也是企業的重要資產,在此混亂的時刻他們尤其需要穩定、安心和激勵,擁有這種想法的企業更需要獎勵旅游行業的溝通、啟發和教育,這是獎勵旅游公司的責任、工作和業務來源。促進獎勵旅游的發展一方面能緩解員工的緊張心態,另一方面能使其他行業與旅游企業的交易往來逐漸恢復,促進旅游市場的平穩過渡。更何況,在市場恐慌、供需失衡的情況下,很多旅游產品特別是出境游已經被壓到了成本價,有能力的企業肯定明白在此時組織獎勵旅游是相當劃算的。因此,對實力不夠雄厚的企業推薦價格不高但有激勵作用的獎勵旅游產品,能使企業既明白獎勵旅游的積極作用,又了解支出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此外,因為較為獨立的金融體制、儲蓄型消費對信用依賴程度等原因,中國及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目前還并沒有深深卷入金融危機的泥潭。趁此機會,旅游業界尤其是獎勵旅游企業應當積極作為,以抵御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謀取未來更好的發展并為經濟的良性循環發揮自身的作用:
(1)增強溝通,針對現有客戶的需求設計新產品。盡量保留住原有的客戶,積極與之溝通,使他們明白此時獎勵旅游的作用和可行性;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針對性地設計獎勵旅游產品,尤其是在這種困難時刻能激勵員工而成本又相對不高的獎勵旅游產品;
(2)轉變產業結構,整頓體制,加強行業合作。雖然中國的獎勵旅游市場本身正處于積極擴展的進程中,但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市場的萎縮不可避免。這種情形下無論企業還是行業都應該更注重“練內功”,反省體制上的漏洞、改革去除內部沉疴。而行業內的聯合與跨行業的合作更能增強抵御風暴的實力,其中除了企業層次上的聯合,特別應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使運行機制更為完善;
(3)尋求政府和社區的支持。只有政府堅定信心,人民的生活才有重心。政府的政策支持具有指向標的作用甚至可以使企業行業直接受益,而且政府與社區本身在中國就是一個龐大的目標市場,所以做好公共關系不僅具有現實價值,又能為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在目前的困境下,政府也愿意支持有生命力、對經濟社會的穩定有促進作用的行業部門,其中也包括獎勵旅游業。
對金融風暴的消極影響所有人都有憂慮,也需要保持謹慎,但不應該讓它變成恐慌,而應是要理性地思考,并積極地探索解決之道。在這次大動蕩中,各個行業都將經歷一次大洗牌,能在風暴之后存活下來的必然是那些根基深厚、體制完善、理念人本并不斷調整改革的公司。從這個角度看,這次金融風暴會無形地產生促進體制改革和結構優化的作用,我們可以相信,在接下來的“暖春”中,經濟、產業能更健康地復蘇。同樣,這種狀況也會出現在中國會展業中,經濟什么時候會好起來,大家都不知道,但廣大會展企業應該趁機打造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等到經濟復蘇的時候,才能更好地抓住井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