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勸業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具現代展覽概念的博覽會,對于促進國貨的名聲和商業出口起了積極的作用。1915年,中國以在南洋勸業會上獲獎的精品參加巴拿馬博覽會,使國貨第一次獲得國際金獎。
張振勛籌辦始末
南洋勸業會的籌辦始末大致是這樣的:1904年,南洋華僑張振勛(又名張弼士)回國為清廷捐了20萬兩銀子,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嘉許和召見,并授于他太仆寺卿的官銜。會見時,慈禧問張有關南洋的風土人情及強兵富國之道。張講中國目前國力弱的原因是國貨生產都是小規模作坊式的,形不成生產規模,同時缺乏銷售渠道。所以應鼓勵士民經商,并效仿西方商業成功的范例舉辦一些商品博覽會,鼓勵民眾經商并了解有哪些自產商品可以組織出口,并可通過博覽會拓展銷售渠道。張的建議當時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贊許,她令農工商部會同度支部(財務部)和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協辦。當時考慮在兩江總督的屬區南京舉辦博覽會,主要是因為江南物產豐富,經商人多,有一些外貿基礎;特別是在江南舉辦遠離北京,也不會對傳統的封建經濟造成太大的沖擊。由此可知,南洋勸業會屬于試驗性質。張振勛可謂在中國經濟史上第一位認識到博覽會對于促進商業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并向中央政府建議舉辦博覽會的第一人。
后來,張振勛為促成此事找到農工部尚書和兩江總督商議,但因當時清廷財政困難和官員腐敗,以前又從未辦過博覽會,無從著手致使工作難以展開。不過此時清廷的部分官員已經獨立參加和考察了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博覽會,特別是1904年美國的圣路易斯博覽會、1905年的比利時列日博覽會等,對于國際博覽會的作用和組織程序已有一定了解。1905年底,清廷派5名大臣(端方、載澤、戴洪慈、徐世昌、紹英)到西方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10國考察憲政,同時參觀國外的博覽會(米蘭博覽會),更直接促進了在國內舉辦展覽的動議。當時,新興的上海民族資本家虞洽卿和后來的“中國展覽第一人”陳琪也作為企業家和隨員同行考察。
官辦民助,媲美世博
南洋勸業會得以舉辦的關鍵人物是繼任的兩江總督端方,他是清廷的少壯派,又考察過國外特別是日本的博覽會,更極力促成此事。當時,陳琪的建言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端方曾經讓陳琪在南京仿造西方建立一個植物園。對于博覽會已經頗有心得的陳琪建議不如干脆舉辦一屆博覽會,這正好和端方不謀而合。端方先打通關節向度支部要了70萬兩銀子作為籌辦經費,并確定在南京辦展。但正當積極籌備的關鍵時刻,端方又奉令北調京師,接下的事只好由新任兩江總督張人俊和虞洽卿來辦理,并由虞負責通過江南商會組織籌措經費以補足不足的經費。這表明清廷財力已竭,博覽會已由完全官辦改為官辦民助了。最后,南洋勸業會終于得以在南京的丁家橋至三牌樓一帶(此地民居不多,易于遷移)舉辦。展覽場地還鋪設了臨時鐵路和有軌電車以便民眾參觀。
博覽會分設34個展館,分為兩大類:專業館(紡織、茶葉、工藝美術、武備、工業、農業、教育學科、衛生醫藥、僑商產品等館)和各省館(兩江、東三省、直隸、湖北、陜西、湖南、四川、河南、山東、云貴、安徽等館)和3個參考館(國外館)。此外,還有江寧的緞業、湖南的瓷業、山東博山玻璃等地方實業館,江南制造局、江浙漁業公司水產館等特別館、全部展品共24部440類,號稱“百萬件”。在南洋勸業會上,上海的洋布、湖北的鄂呢、啟新廠的水泥、北京的花紗、耀徐廠的玻璃以及各省仿制的洋貨,也第一次集中亮相。個人收藏品也可展出,且可以現場表演文藝節目和設食品小吃街,頗有今日萬國博覽會的景象。而參考館(國外館)的免費分發小樣品和紀念品的推銷方式,對于百年前的中國民眾真可謂亙古以來,聞所未聞。
南洋勸業會在規模、組織水平上也完全可同當時的國際博覽會媲美,會期長達半年,居然沒有出現任何的安全事件。當年南洋勸業會的宗旨是:“一曰生計之競爭;二曰世界之教育;三曰國家之盛典;四曰國民之外交”。
會前籌備期間提出的五大辦展方針
宗旨宜純:即展覽的目的要明確——振興實業,開通民智。如當時因為籌辦勸業會,不少當地的官員認為是撈錢的機會,曾提出所有的來展產品要當地上稅的計劃。這無疑會干擾大會的籌備和外省參展的積極性。對此端方駁斥到:觀泰西諸國,從無辦展收稅一說。我天朝帝國更不可做此蠢事。“似未便存因以為利之心,立信大原,全系于此”。
范圍宜小:“與其博而不精,毋寧名副其實”。即展品范圍既要照顧各參展省的具體情況,又不要漫無邊際,適當專業化;使大家得其要領,展品易于征集(主要是適合內銷和出口以振興實業的特色和優質產品)。
體制宜崇:舉辦的規格要高。由中央政府主辦,這樣便于招展和統一協調指揮,亦可擴大影響力。
褒獎宜優:提倡優質產品,促進以后的出口和品牌化。“以光商標而拓商業”。
籌備宜速:“茲事體大,本應寬定,從容布置,惟遲滯為辦事通病,散漫又社會常情……”,所以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只有特事快辦,限定工作截止日期才可以完成博覽會這樣具系統工程特點的繁巨工作。
已過百年,遺跡猶存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100年,但是以上辦展宗旨和經驗對今天我們辦展仍有借鑒意義。
如今,在南京還是可以找到當年的一些遺跡,在現在的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當年的大會指揮部)還存有一個清代的水泥亭。在南京工業大學的主樓入口處,還有當年預備給慈禧巡視的行宮前的一對石頭貔貅。有探古憑吊興趣的會展人,不妨到彼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