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筆克”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它的作品——諸如北京奧運會的多個贊助商展廳和上海世博園多達38個展館,早已通過影像,或者真實的體驗,在國人腦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記。
自稱為“新港人”的筆克主席謝松發,出生于新加坡,卻在香港迎來了自己事業的大發展。他在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筆克作為亞洲會展業的龍頭企業,近年來內地業務所占比例快速提高,“中國內地會展業發展潛力巨大”。他說。
他預計,隨著中國經濟繼續發展和貿易活動增加,未來5年至10年,中國會展業每年會有15%至20%的增長。
內地會展業的“大蛋糕”
“奧運會我們做了2億港元的生意,大家當時看到的鳥巢旁邊的中國移動、中國銀行、中國網通的展區,還有奧林匹克公園的麥當勞臨時餐廳都是我們做的設計。上海世博會筆克的收入更高一些,差不多有6億港元,設計場館包括香港館、澳門館和臺灣館,以及石油館等38個場館。”談起在內地的這兩次大手筆,謝松發言語中滿是自豪。
作為筆克成立以來接手的最大項目,上海世博會帶來的收入占到它全年收入的15%,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項目,謝松發估計今年公司從內地獲得的收入占比會達到25%到30%。
他說,考慮到內地業務量的提升,筆克現在已經在規劃建設北京和上海的總部大樓,預計投資達1.7億港元。
盡管如此,在會展業打拼多年的謝松發卻并非將眼光局限于一線城市。早在2008年,筆克和綠地集團合作建設的會展中心已經在西安落成投入使用。
“西安有豐富的會展資源。我們在那邊的會展中心目前使用率已經超過40%,每年接辦不少千人以上的大型會議。”
目前,筆克已經在內地7個城市有自己的營業單位。
內地和香港會展業差異化發展
香港和新加坡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亞洲區內名副其實的“會展之都”。香港貿發局每年舉辦30多場大型貿易展會,其中很多展會規模居于亞洲、甚至世界首位,國際廠商參加者眾多。
“香港一些國際性的展會,未來移師到上海或北京的可能性很小,比如香港每年舉辦的國際珠寶展、皮革展、玩具展等。”
謝松發分析說,這些產品主要在珠三角地區生產,但生產基地目前的基礎配套遠不及香港,因此訂貨商在香港聚集,一方面利用香港豐富的會展資源,另一方面利用香港毗鄰珠三角的“地利之便”。
而上海和北京,擁有廣闊的展覽面積,在基建相關展覽方面有巨大的優勢。比如機械、紡織、鐵路設備、汽車等方面的展覽,香港地方狹小,無力容納,北京、上海卻大有發揮之處。
謝松發說,內地會展業應當有不同于香港的定位,差異化發展會進步更快。
“熱發展”背后的“冷思考”
盡管內地會展業增長勢頭強勁,但很多城市一擁而上興建大型會展中心,宣稱要大力發展會展經濟的做法,讓謝松發覺得有些難以理解。
“往往是會展中心建起來了,卻常年空著,也沒有懂這個行業的人去管理,唯一的常設人員就是看門的。”謝松發表示,這種“運動式”的發展思路只能造成資源的浪費。
謝松發說,一個城市要發展會展經濟,首先要綜合考慮各種制約因素,比如地理區位、交通網絡、酒店數量等,“要量力而行,從挖掘本地會展服務做起”。
綜合性之外,還要注重專業性——“會展業最需要的設計和策劃人才的培養,以及從業者外語水平的提高,對內地會展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