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是中國會展經濟快速發展的10年。在這10年里,各地政府逐步將發展會展業提升到本地發展的戰略高度,并把發展會展經濟看作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有力“武器”。
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適合發展會展經濟。在經過了紅紅火火的展館建設熱潮后,中國的展館總規模已經超過了德國,中國已成為展館面積最大的國家。與此同時,各地興建的展館出現了過剩的局面,許多地方政府不得不直面巨資打造的展館變成“太空館”的殘酷事實。
為了吸引會展組織方,各地政府相繼出臺了扶持會展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專項扶持資金的使用情況,與其初衷相去甚遠。
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原本只是各地政府為了促進會展業發展的一種技術性戰略。但時下,由各地政府財政支持的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正在引發城市間新一輪的競爭。
一位業界知情人士日前透露,一個原本在二線城市舉辦了7屆的某展覽項目(以下簡稱A展會),寧愿放棄當地政府提供的數額不小的扶持資金,也要在明年進軍一線會展城市。由于該展會組織方在北京、上海兩個城市的選擇上舉棋不定,目前,京滬兩地政府主管部門均已介入此事,以爭奪A展會落戶自己城市。
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提速會展業發展,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尤其是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會展業的沖擊,政府從財政中撥出數額不小的資金作為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
但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各地設立的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數額正呈現出攀升之勢,有的從此前的幾百萬元已上升到目前的幾千萬元。這一現象引起了業界的高度關注。前幾年,各地比拼興建的大型展館急需外來大型展覽項目的落戶。于是,各地以優惠政策的名義從財政中撥款補貼或獎勵展覽項目。如此算來,各地在發展會展業上已經投入了不少資金。
問題還不僅如此,由于各地政府爭相降低資助門檻,令會展市場陷入一片混亂的局面。
各地攀比風氣濃厚
針對上述A展會事件,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劉海瑩表示:“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補貼或獎勵不是展會組織方選擇舉辦目的地的首要因素。近年來,地方政府的扶持或者獎勵資金政策在最初出臺時還有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各地都以提供資金補貼或獎勵為手段,使得這種誰都可以效仿的方式正在失去它最初的激勵作用。”
劉海瑩分析認為,一個成熟的品牌展會執意要離開二線城市進軍一線城市,最終起決定性因素的是城市的綜合吸引力或者綜合競爭力。
劉海瑩介紹說,近兩年,在中國會議行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之時,各地政府都開始重視會議行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具體表現為:已經或正著手制定會議行業的發展規劃;推出一系列扶植、支持會議行業發展的政策和刺激措施;設立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免稅、財政返還、補貼、獎勵;新建會展場館,搶奪大型會議和活動等。
此外,還有部分城市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把會展業提高到城市發展的戰略高度。這些規劃和措施都將對會議行業產生積極的影響。
目前,各地出臺的扶持政策有頗多相似之處,設立的會展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更是成為各地之間攀比的工具,給予的會展項目補貼、獎勵名目也越來越多,讓人眼花繚亂。這其中,有不少城市只是簡單的跟風、模仿。
“這種簡單的模仿可以通過設立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項目補貼和獎勵而獲得快速發展,但卻給會展業的長期發展留下諸多隱患,甚至會演變成當地發展會展業的劣勢。”劉海瑩表示,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僅僅是一種技術性手段,而要發展會展業,還需在管理制度、環境建設、信息發布、企業培訓、媒體宣傳等薄弱環節加強建設。
參與了武漢市會展業“十二五”規劃編制的好博塔蘇斯展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年來,外資展覽公司遲遲不到中部區域舉辦展會的原因之一就是中部城市的地方政府色彩太濃。如武漢農博會,除武漢市政府財政補貼300萬元外,湖北省政府還補貼了200萬元,而這500萬元的大部分都用于接待展會開幕式邀請的嘉賓上了。
“資金只扶持本地展會”
“地方政府設立的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只扶持本地的展覽項目,哪怕新辦的展會規模再小也能通過審批并拿到補貼。”在廣東東莞舉辦的印刷設備展組織方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在向東莞市政府申報2009年度展會專項扶持資金時,東莞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曾承諾說,印刷設備展規模大,肯定會通過審批的。
近日,2009年東莞專項扶持展覽項目的審批結果出來了,在公布的10個獲得專項扶持資金的展覽項目中,沒有印刷設備展。“印刷設備展4年舉辦一屆,而此次審批的是2009年舉辦的展覽項目,因此,印刷設備展不在扶持之列。”這是東莞審批機構給印刷設備展組織方的答復。
據了解,這一現象不只發生在東莞,在其他城市也發生過。不同的是,申報和審批程序都順利通過,但展會組織方卻遲遲拿不到當地政府的專項扶持資金。
針對這種現象,印刷設備展組織方負責人表示,當初,展覽項目沒最后確定在東莞舉辦時,對方承諾將提供優惠政策。現在,印刷設備展在東莞已經舉辦了一屆,展會的規模和人氣為東莞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到了該兌現承諾的時候,當地審批機構就找出很多理由,讓外來展覽項目拿不到專項扶持資金。總之,為了保護本地展覽項目,政府還會降低資助門檻。
印刷設備展組織方負責人分析認為,如果外來展覽項目因沒拿到扶持資金而移師其他城市舉辦,當地也不會有什么損失,反而可以借勢舉辦同題展會,倒也是坐享其成。
10月下旬,廣州市經貿委下發了《關于組織申報2010年廣州市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的通知》(以下簡稱《辦法》),開始接受2009年舉辦的會展項目的補貼申請,主要是對首次辦展、規模大幅增長的展覽、落戶本地的優質展覽和10年以上的老展會進行扶持,部分項目最高申請額達40萬元。
《辦法》指出,對新創辦(即首屆舉辦)的、現時廣州沒有同行業及同類題材的、展覽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含5000平方米)的專業展,按3天實際場租的50%給予補助,每個項目最高不超過40萬元。
但有不少會展企業在申報過程中反映,部分認定標準過于嚴苛、部分條例認定細節未定,難以明確是否符合申報補貼條件。同時,因是第一次申報廣州市會展補貼,加上給予的申報時間過短,致使不少企業在申報過程中不知如何下手。
應雪中送炭,少錦上添花
面對目前各地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審批而衍生的混亂局面,業界專家認為,各地政府設立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對會展項目進行補貼,目的是為了促進會展業發展,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專家指出,若讓補貼發揮最大效應,各地政府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補貼金額要適量。如果一個展覽項目的補貼金額數量太少,對于成熟展會的組織方來說,顯然是微不足道,反而令補貼效果大打折扣。其次,補貼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針對本地會展業最薄弱的環節。有的地方是大型流動展會太少,那么就要側重對大型流動展會加大補貼力度;有的地方是本土展會實力太弱,那就要通過補貼的方式扶持本土展會做大做強。再次,補貼資金管理辦法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各級政府對資金的監管措施是否到位。
專家強調,各地政府設立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應該是雪中送炭,不要搞錦上添花。對會展業的補貼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性,一定要補有所需。
各地政府要研究本地會展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自身會展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最重要的是要找出問題和不足,才能有的放矢,使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補貼效果最大化。此外,各地政府還要根據當地財力及會展業發展情況,確定適量的年度會展業補貼預算數額,并聯合多個部門制定出詳細的資金管理使用辦法。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澤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各地爭搶的大多是流動性展覽項目,而能流動舉辦的展會多數是商業性品牌展會,不會因為哪個城市提供扶持資金就選擇在哪個城市舉辦,而是要看城市能為參展商和采購商帶來哪些效益。如果沒有實際的參展效益,展會組織方還是不會選擇的。
陳澤炎認為,時下,各城市因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引發的競爭,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未必是一件壞事,競爭的過程也是大浪淘沙的過程。經過競爭之后,會議和展覽的組織方會更清楚哪個城市更具實力。目前,因會展業專項扶持資金而引發的混亂局面,只是會展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插曲。當會展組織方對專項扶持資金失去興趣時,這一混亂現象就會慢慢冷卻下來。就如前幾年,各地政府大興招商引資一樣,時間不會持續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