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眼下,盡管會展業的標準還在走相關的審核、審定流程,離正式公布貫徹解讀還有一些日子,但關于會展業標準的“性質”已引起業內的高度關注,討論也由此開始。而隨著會展標準提上議事日程,會展業也即將迎來新一輪的標準之爭。
目前,標準主持方都堅稱是為行業發展提供一個參照。簡單地說,無論公布哪一個標準都屬于推薦性標準。這也就意味著,即使標準公布貫徹解讀,作為推薦性標準,會展業的這些標準都不具有執行力。
如此一來,尚未趟過無序競爭的中國會展業,可謂是久病未愈卻又添新愁。新一輪的標準之爭是否又將引發新一輪的混亂?與此同時,作為展會組織方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何使用第三方統計數據,也正在考驗中國會展業服務的底線。
中國會展業的標準之爭正在拉開序幕。與8年前由原國家經貿委主持的《專業性展覽會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以下簡稱《專業》)國內首個標準公布不同,此次即將公布貫徹解讀的由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會標委)制定的首個國家級標準《經濟貿易展覽會術語》(以下簡稱《術語》),將極有可能與由商務部市場體系司委托全國城市工業品貿易中心聯合會(以下簡稱全國城貿聯)起草的《展覽會基本要求》(以下簡稱《要求》)、《組展單位經營服務規范》(以下簡稱《服務規范》)同時“面世”。
這一現象已引起業內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專家擔心,如此巧合的時間節點公布不同標準,勢必將引發會展業新一輪的競爭。
記者調查采訪發現,專家的擔心不無道理。《術語》標準已經通過國家標準委員會(以下簡稱國標委)的審查,將于近期內公布。而另外的《要求》和《服務規范》也已經通過商務部內部審定,即將于近期內擇日公布。與此同時,商務部建設體系司委托全國城貿聯修訂的《專業》標準公布的時間也是近期內。
看來短兵相接是不可避免了,但雙方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每個標準的側重點不同,相互不矛盾。但這樣一來,專家們的憂慮已經顯現:《術語》是國家級標準,《要求》和《服務規范》只是針對由商務部主管的展會項目,而《專業》此次則是受商務部建設體系司委托修訂的評級標準。表面上看,上述標準之間并不沖突,實際上卻“各自為政”。
“標準公布貫徹解讀,對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會展業來說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做到統一或互補,就會缺少權威性,尤其是即將公布貫徹解讀的標準又都是推薦標準。既然不是強制性標準,市場是否會認可呢?這些都成為標準受關注的焦點。”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澤炎在接受專訪時如是說。
而就在上述標準尚未出臺之際,也就在2010年年底,北京、廣西等一些地方性標準紛紛出臺。這給已經是亂象橫生的會展業標準又添了一把虛火。
標準跑馬圈地
“目前,由于是不同的機構在制定不同的會展業標準,大有跑馬圈地的意味。”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葛玉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
據悉,
據知情人士介紹,
另據記者了解,根據國標委《關于下達2007年第五批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國標委綜合[2007]100號),由中國商業聯合會商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提出的《會展業職業經理人執業資格條件》(以下簡稱《職業資格》)作為推薦性國家標準,已納入2007年第五批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計劃編號為:20076489-T-322)。
全國城貿聯一位不愿具名的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2010年,商務部下達了《關于2010年第一批國內貿易行業標準項目計劃的通知》(商辦建函[2010]377號)。由全國城貿聯建議修訂的《專業》和起草制定的《要求》、《服務規范》、《會展服務商經營服務規范》4項標準獲得正式批準立項,并確定由全國城貿聯負責這4項標準的起草。該人士透露,這4項標準按照商務部的計劃,應該在2010年完成。
近年來,由于中國會展標準的缺位,令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在中國發展會員提速。針對這一現象,葛玉廣指出,UFI吸納會員的門檻在下降,包括一些已經成為UFI會員的展會規模和品質也都在下降。隨著中國會展企業、會展項目申請數量的增多,UFI在中國降低了門檻。這樣一來,此前經過嚴格審核通過認證的成員感覺極為不舒服,于是,就有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于2006年宣布退出UFI。
雖然上述標準尚未公布,但業界對標準的實用性并沒有太多期待。好博塔蘇斯展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張凡認為,之所以有不同的機構先后制定不同的標準,不過是在“搶旗幟”。他指出,如果制定標準的人員中從事展覽操作的人極少,就很難說這樣的標準實用性到底有多大。
難逃上熱下冷
“既然是標準,就應該在會展業已經約定俗成的常用術語的基礎上進行制定,沒必要弄成中國特色的標準。”張凡認為,制定標準絕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在業內進行廣泛的調查,并對已經約定俗成的常用術語再進行完善。這樣制定出的標準才算標準,否則,就是幾頁紙而已,沒有實際意義。
記者就上述標準公布后將對會展業產生哪些影響進行調查時,業內人士的反應出奇一致:這些標準大有為自己制定一個撈取利益的工具之嫌。
張凡指出,前幾年,中國會展業熱衷于申請UFI成為其會員,甚至還有人將UFI推薦給當地政府。據陳澤炎介紹,目前,UFI在中國發展的會員已經達到70個,近期內將有10個通過審核并成為其會員。這樣一來,UFI在中國的會員將達到80個,中國成為UFI成員數量最多的國家。
業內人士強調,目前,中國會展業更需要規范。如此大動干戈地制定標準,千萬不要上熱下冷,中看不中用。
于是,已經失去耐心的部分地方政府,于近期相繼出臺了地方性《標準》,并以此來規范當地會展經濟的發展。事實上,地方標準作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四級標準之一,正在凸顯其不可小覷的作用。
2010年12月中旬,北京市政府出臺了《北京市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根據已實施的該《條例》要求,每場次預計參加人數達到1000人以上的活動,須向當地公安機關提出申請。
緊隨北京之后,廣西頒布了《會展服務規范》和《會展場館安全管理要求》,這標志著廣西地方標準正式實施。這為廣西會展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填補了會展業標準化空白。據了解,這兩項標準由廣西國際博覽事務局、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究制定,是廣西首次發布的會展標準。
值得關注的是,這兩項標準分別對會展組織者的資質、會展服務人員的素質能力、會展舉辦場所的環境與設施條件、參展參會人員和會展服務商的管理、會展安全與保障等方面提出規范性要求,確保會展所涉及的會議、展覽的整個服務流程均達到基本服務質量。
另據記者了解,近日,上海會展行業協會正在起草相關的行業標準,今后所辦展會將按此標準執行。
陳澤炎強調指出,會展業的《標準》包括統計,還需要政府的推動。目前的現狀是,標準還缺少明確的引導。
統計市場細分格局初顯
“上述標準能為會展業帶來哪些改變,能為會展企業帶來哪些利益?從為行業發展規范的角度來看,只有那些沒有利益私心的人才能客觀地制定《標準》。”昆侖億發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鋼對即將公布的會展業標準表示支持。
作為現場信息化服務(業內簡稱門禁)的服務商,張鋼也期待會展業的《標準》出臺。但問題是,上述推薦性標準不具有執行力。反而是市場競爭令現場信息化服務逐步規范了。
對于目前的標準之爭是否將對會展市場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遠華軟件公司總經理呼慶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會展業服務意識的提升,現場信息化服務現已進入實質的量變過程,再過10年,將會發生質變。
感同身受的還有澳龍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顧學斌,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買家為了節省開支,紛紛減少了參觀展會的次數或不參觀展會,許多展會因而出現了賣家數量驟然下降、展會現場冷冷清清的局面。這致使越來越多的展會主辦方開始重視買家邀請和數據庫的管理。
呼慶源認為,2005年是中國會展主辦方服務意識提升最快的一年。應該說,中國會展現場信息化服務市場正在逐步建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展會主辦方意識的提升,也愿意嘗試啟用現場信息化服務,且從中獲得了不少的利益。
張鋼告訴記者,現場信息化服務市場很小。表面上看存在競爭,但實際上競爭很小。據其介紹,目前中國會展業現場信息化服務市場占有率分別為:昆侖億發為40%、遠華軟件為5%至10%、澳龍為5%至10%。此外,上海同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3萬平方米至5萬平方米展會規模市場占65%,而中展集團信息部的業務做得也非常出色。
此外,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俞華告訴記者,由其負責的《典型會展服務企業經營情況統計年報表》(商貿服務典型企業統計報表制度)也已經報送商務部,正在審定過程中。據他介紹,此次統計數據將經過國家統計局的審核,是目前中國會展業唯一具有法定性和權威性的數據。
業界人士呼吁,會展業應出臺強制性標準,由全國會標委組織行業內的專家進行起草,推行中國會展業的標準。然后,由知名會展企業率先參加印證,由政府和媒體強勢推廣、倡導這一標準,但前提是不能作為獲取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