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各種論壇太多了,很多論壇都邀請部長、局長等領導參加,但沒有太多實際的效果。”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偉近日轉述了中央有關領導對目前舉辦的各類論壇現狀的憂慮。
論壇作為會議產業的一種形式,正在成為市場的寵兒。時下,論壇的數量過多,也呈泛濫之勢。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會議產業與歐洲的差異較大,反而與美國的國情更為相似,都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著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會議產業基數龐大,國內會議將占據較大的比例。
缺乏國際競爭力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會議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明確的會議產業發展政策和具體的支持措施方面還有待加強。另一方面,中國會議產業的從業人員缺乏系統的培訓和再教育,尤其是在崗教育,這嚴重制約了會議產業的發展。
專家介紹說,中國會議產業的發展僅有30年的時間,而國際上成熟的會議產業大國都擁有超過50年的歷史。為此,中國會議產業的發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應該盡快出臺會議業的長遠發展政策;其次,需要成立專司會議業推廣促銷的會議局(CVB);再次,要加快會議業的市場化進程;最后,大力培養專業人才,提高會議業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
作為會展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會議產業已經引起政府及專業機構的高度關注。近日,在杭州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CEFCO2011),高度關注會議產業的發展,其間更以“會議產業在中國的發展與未來”、“如何提升中國會議舉辦地的國際競爭力”兩大前瞻性議題,探討了中國會議產業的發展。據悉,此次會議議題屬于本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6大議題中的兩個分組會議。
與會專家認為,會議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各國對會議業的支持力度不斷上升,很多重要國際會議的申辦競爭日益激烈,各方面考核因素都可能對申辦結果造成影響,稍有疏忽或許便會抱憾而歸。
尤其是,目前,中國會議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十分薄弱。據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的統計數據表明,2009年中國舉辦的國際協會會議數量在全球排名第9位,但接待的國際協會會議僅占全球的2.95%。
提高商業化路徑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大型會議不少于15萬個,僅國際會議就有7萬多個。每年國際會議產值為2800億美元。大型會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
“‘厭煩癥’現象的出現,表明市場對論壇已經有了甄別力。”國家會議中心市場總監許鋒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可以提升會議的商業化程度。政府官員參與度減少,將有助于會議(論壇)主辦方積極思考如何提升會議的質量,而不是考慮如何邀請政府官員。
許鋒指出,一些規格較高的會議,其主辦方往往要邀請相關部委高層官員出席并致辭,但由于這些高層官員的時間很難確定,甚至在會議開幕前一天都無法最終確定出席官員的名字及職務,這給會議日程增加了很多不確定因素。而出席會議領導的致辭往往千篇一律,內容太宏觀,缺少具體的指導性。
許鋒強調說,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會議或論壇,比如匯率、產能、物價等一些政策及方向性的論壇,還是需要國家層面包括有關部委官員表達政府的觀點,這類論壇也成為行業了解政策的一種渠道。
在CEFCO2011期間,許鋒表達了他的觀點:“中國的會議產業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以2011年為界限,前一個10年,可以稱為中國會議產業的追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會議產業扮演的是追隨者和學習者的角色。中國會議產業雖然進展迅速,但仍然與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等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后一個10年,中國會議產業應根據自身優勢,找準定位,提高會議服務水準,成為有力的競爭者。”
許鋒表示,在歐洲,會議產業的產值遠大于展覽業。未來10年,將是中國會議產業發展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