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浦東的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又一次成為這座城市里最熱鬧的地方。 2011上海國際車展吸引了每年數以十幾萬人次的觀眾,如潮水一般涌向這里,各個展館內更是人聲鼎沸、人頭攢動。
車展是個小小縮影,熱鬧景象背后,讓人對上海的會展業發展信心十足。熱鬧的展會、興旺的交易、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這些不正是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基礎嗎?但也難免引發新的擔憂:要支撐飛速擴張的上海會展業務,現有會展場館已經如此飽和,今后會不會更緊張?
展會的春天
每年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就進入了會展高峰期。正在熱鬧舉辦的是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車展。本屆車展展出規模達23萬平方米,比上一屆增長了35%,動用了新國際博覽中心全部13個室內展館以及室外22個臨時展館和室外場地,刷新了上海車展的記錄。
黑壓壓的人頭,是本屆上海車展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展館內參觀者摩肩接踵,端著長槍短炮的相機把各個展臺擠得水泄不通,“人太多了!”,“只看到人,看不到車!”這是人們最多的感慨。擁擠的車展中,會展業內人士,也看到了會展業的春天。
車展只是一個典型。開春以來,越來越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展覽,爭先恐后地在上海擺開陣勢。
眾所周知,會展是貿易的風向標。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各種會展業迎來暖洋洋的春天。上海的新國際博覽中心、世貿商城、展覽中心等幾大展覽場館,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各種面向專業抑或大眾的展會如走馬燈般上演,你剛唱罷我登場。
相關數據顯示,上海展會的年舉辦數量已居全國首位,會展年總收入占全國近50%,已成為目前國內會展業實力最強的城市。2010年,上海全年舉辦國際會議792個,比2009年增加了21個;與會總人數近21萬人次,同比增長25.6%,其中海外與會者超過5.5萬人次,同比增長39%。目前,上海的會展產業已呈現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國際化和品牌化的發展趨勢。
業內專家指出,近年來上海會展業發展突飛猛進,一是因為上海作為會展城市的知名度高,二是上海作為長三角的中心產業基礎較好。
“世博效應”也成為推動上海會展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世博會的舉辦,大大提升了上海會展業的國際知名度、美譽度,促使一些國際名牌的會展項目紛紛移師上海。世博后,上海已在新一輪會展業競爭中占據優勢。
緊俏的場館
車展上出現的 “高密度人群”,一方面說明了觀眾對這一品牌國際大展的認可,但從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展覽場館過于緊俏、供不應求的局面。
盡管本屆車展上新國際博覽中心已拿出了現有的全部可展場館,但來自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中外汽車廠商,還是把全部場館都擠得滿滿當當,幾乎所有邊邊角角都被占據,實力較強的跨國公司,希望包下更大的展覽面積進行展示;自主品牌新秀,也不甘示弱希望有一次驚艷亮相推廣品牌,但還是有許多廠商因場地有限無法參展,或是只能 “縮手縮腳”無法全面展示。這邊展覽在熱熱鬧鬧舉辦,那頭建筑工地還在緊鑼密鼓建設,準備擴建場館,以應對更多的展會需求。
場館擴建的腳步,似乎跟不上旺盛增長的展會需求,會展場館資源緊缺的矛盾,已經凸顯。
有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上海全年展出面積是750多萬平方米左右,實際接展能力可達1000萬平方米,但上海現有各類展覽場館室內面積只有26.8萬平方米,而去年上海展覽總面積是700萬-800萬平方米,供需相當飽和,結果只能是壓縮展覽需求,甚至眼睜睜看著一些展會項目和商機外移。相關預測顯示,未來幾年,上海展覽面積需求還將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各種要在上海舉辦的展覽的總展出面積需求可能將超過1500萬平方米。
在飛速發展的會展業面前,展館有限、缺少可承辦大型會展的場館,已成為上海巨大瓶頸。按照國際慣例,大型展覽一般都需要10萬平方米以上的展館,發達城市的大型展覽中心一般在20萬平方米以上,世界上最大的米蘭國際展覽中心共有71.5萬平方米。根據業內專家推測,今后若干年,超過10萬至15萬平方米規模的國際專業展將越來越多,到2015年,上海30萬平方米以上規模的大型展覽項目需求將超過20個。但目前,上海能夠舉辦10萬平方米以上超大型會展的展覽設施偏少。由于缺乏大型展館、會展場館單體規模小、結構不合理,使得一些大型的或特大型的會展無法安排。
盡管新國際博覽中心經過改造擴建后,展覽面積已有所擴充,但一經推出立即被辦展方壓抑已久的需求所覆蓋。數據顯示,新國際博覽中心常年展館使用率已高達70%,遠高于50%的國際水平。展覽面積的限制對展會業擴張形成了阻礙,一些優質大型展覽項目難以做大,新設項目無法排進檔期。
“短腿”抓緊接
場館資源緊缺、缺少大型展館,只是上海會展業當前面臨的諸多發展瓶頸之一。會展人才不足、交通配套不齊、沒有統一的會展扶持政策等,都是制約這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門檻。
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的展覽,大多都在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但一些參展商、參觀者也漸漸有了眉頭緊鎖的煩惱。就拿車展來說,作為兩年一屆的汽車業盛會,上海車展吸引了眾多專業和非專業的觀眾前來參觀,激增的參展人流,對龍陽路周邊的交通組織帶來巨大考驗。車展火爆舉行的這幾天,每天一大早,軌交2號線龍陽路站和7號線花木路站就被參展人群擠得水泄不通。在龍陽路一帶的地面交通,則頻頻出現大面積、長時間的擁堵,自駕車主在接近場館的地方寸步難行,一堵就是半個多小時,停車場一位難求,地鐵出口的出租車也不愿意搭載短駁至展館的乘客……
短期內出現的展覽火爆現象著實讓人高興,但更應看到,這種 “火爆現象”的背后,不僅有經濟活躍度高、行業景氣的“實火”,也有許多資源緊缺、配置不合理等造成的 “虛火”。假如坐視這些因素長期存在,勢必對上海會展業長遠發展帶來傷害,可能導致商機丟失,一些重要的展覽、年會和論壇移師到別處。倘若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對于致力于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上海來說,必然是一種打擊。
會展業的發展,對于上海這樣一座城市又實在太重要。從會展場地租賃、賓館住宿、各種關聯配套服務工作,到由展會帶動的旅游、購物、餐飲、交通、通信、文化等各類消費,會展經濟對城市發展的貢獻不容小覷。國際上,會展業 “1:9”拉動理論流傳甚廣,即1元的會展業直接收入可以帶來9元其他收入,是貿易經濟的重要拉動力。盡快接上 “短腿”,已是當務之急。
情況正在慢慢改善。世博會結束后,作為上海世博會永久性保留建筑 “一軸四館”之一的主題館,將成為黃浦江畔的會展中心,定位于高端精品展及一些國際性會展活動的舉辦場所,展覽面積達8.5萬平方米。另外,國家商務部與上海市政府也已簽約,在虹橋商務區共同建設國家會展項目,預計建成后展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展覽規模超過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將打造成國內外最具規模、最具水平、最具競爭力的會展綜合體。通過這些措施,到2015年上海會展面積有望達到1500萬平方米,基本建成國際會展中心城市。
另外,世博會后上海積累了許多大型公共展會舉辦的組織經驗,在交通組織、人流疏散、安全保障、食品供應等各種細節上都越來越成熟。一些國內外會展團隊和專家繼續留在上海,也彌補了上海會展業專業人才不足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