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佛山陶博會剛剛落幕,佛山陶瓷行業又開始謀劃半年之后登場的第十八屆怎么招商了。至于第十七屆的效果到底如何?媒體有不少議論,但很少聽到業界的聲音。或許是因為這個一年兩次的陶博會過于密集,業界鮮有時間來評估和反思。如果忽視這一點,佛山陶博會的轉型升級也許只能是空中樓閣而已。
佛山陶博會全稱是“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及衛浴博覽交易會”。從媒體報道來看,剛剛落幕的第十七屆陶博會采購商中,外商比例達到30%,配得上“國際”二字。然而,如果從參展商的角度衡量,佛山陶博會和“國際”很不靠譜:近600家參展商中,沒有一家為國外企業。表面上眾聲喧嘩,但實質上仍舊是中國陶瓷界自娛自樂的“卡OK”。媒體還披露說,這次陶博會主辦方組織了兩場論壇,其中一場開始5分鐘就陸續有人離座,論壇僅持續半小時就草草收場。理由很簡短:貨不對板。論壇的主角既沒有“國際”,也缺少分量,誰會去這種場合浪費時間?
佛山陶博會的“外傷”不輕,但“內傷”更重。
坦率而言,佛山陶博會走到今天,無論是規模還是內涵,最多只是一個賣場的升級版,離真正的“會展”尚遠,離真正的“國際會展”更遠。佛山陶博會由過去中國陶瓷城和南莊華夏陶瓷城的“兩城紛爭”演變為現在的“一展三館”,盡管番號統一了,但賣場的屬性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場館布局分散、相距較遠,讓采購商來回辛苦奔波不說,要命的是,各個場館之間根本沒有差異,除了品牌不一樣外,產品幾乎是大同小異,導致“不去不安心,去了又白去”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無外乎大家的眼光只集中在做生意,而不是在做會展。
會展是無形資產,但佛山還是用經營有形資產的辦法來經營會展,結出的果子當然只能是場地經濟,而不是會展經濟。
著名競爭理論專家波特曾經指出,經濟發展的最后階段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化階段。陶瓷會展是陶瓷工業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陶瓷產業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筑。真正的陶瓷會展是通過產品、信息、設計、研發、技術的信息交流和交易活動,在極短的時間里完成大量的交易活動。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平時很少搞促銷活動,它們將主要精力集中于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的展會,并通過經營會展,為所在城市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知名度。城市不大、陶瓷產量也不大的博羅尼亞和瓦倫西亞就是憑借陶瓷會展而舉世聞名。
作為中國陶瓷產業的巨子,佛山集中了產業鏈的精華,如色釉料、機械設備、設計、營銷、傳媒、品牌和物流等企業和人才,但卻沒有一個能適應陶瓷產業的上層建筑,未能將產品層次提升、整合為彰顯陶瓷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一流會展。上升不到文化層面的會展只能是個大賣場。推銷的是瓷磚,比拼的是價格。賣場最后會淪為“價格屠宰場”。
一個有影響力、有號召力的會展背后,一定有一個具有戰略眼光和巨大整合能力的操盤手。會展的組織者是戰略的設計者、資源的整合者和戰術的執行者。佛山陶博會存在的“外傷”和“內傷”實際上已經表明,這樣的操盤手至今還沒有出現。
曾經是佛山名片的西樵的紡織、張槎的針織之所以江河日下,淪落到今天的處境,不僅是產業升級無力,也是會展經營無方導致的。佛山陶瓷不能重演這樣的悲劇。據說佛山陶博會曾經請過洋人操盤,但本土化的能力又遠遠不夠。中國的事情最終還是要由中國人自己搞掂。會展是智慧產業,不是比場地大小,而是智慧、胸懷和境界的考量。現在是呼喚陶瓷會展巨人的時候了。
佛山不存在要不要陶瓷會展的問題,而是怎么做大的問題。早在幾年前,佛山市委、市政府就把佛山陶博會發展目標定位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三大會展之一。盡管佛山陶博會已經稱得上國內陶瓷行業的頂級展會,但與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陶瓷會展相比,佛山的距離還很遙遠。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陶瓷會展——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陶瓷展,17萬多平方米的巨大展館,人家只準一家中國陶瓷企業參展,而且只給30平方米。人家既害怕中國企業“偷”專利,也從骨子里看不起中國陶瓷。這樣的現象雖然窩囊,但卻是佛山做大會展的機會。作為中國陶瓷產業的頭號種子選手,佛山必須承擔起終結歷史的責任。
但是,留給佛山的時間已經不多。國內陶瓷產區群雄并起,多極化的態勢日趨明顯,多極化的會展經濟也會隨之而來。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佛山最有資格解開這個謎底。這不是希望,而是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