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跳動著“中國制造”的最強脈搏,刷新著“中國制造”的最新版本。
每年的9月,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盛會便會如期在沈陽國際展覽中心上演;每次制博會,總能成為當年“中國制造”的亮麗舞臺;十年的制博會,正日益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一則“鳳凰傳奇”。
近些年來,一些地區的會展業存在著“一年熱、二年涼、三年黃”的現象,而沈陽制博會正迎來它蒸蒸日上、波瀾壯闊的第十年。
老工業改造與振興的進軍號角
解讀沈陽制博會長盛不衰的秘密,必須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背景下,在“中國制造”的升級發展進程之中,尋找答案。從當年國務院提出的老工業基地改造國策,到國務院兩次東北振興規劃,再到“十二五”期間國家加速升級裝備制造產業,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崛起與振興的號角越發嘹亮。
順應“天時”,制博會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最早的“胎動”。早在2000年,沈陽市就極富前瞻性地提出,為了適應中國將加入世貿組織的形勢,推進沈陽裝備制造業大發展,沈陽申請舉辦制博會。
占據“地利”,制博會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最早脈動。2002年,在一場新的“遼沈戰役”即將打響的前夜,第一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在沈陽拉開帷幕。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戰略布局之際,制博會率先為東北的裝備制造業帶來商機、轉機和生機。
促成“人和”,十年的制博會一直傾聽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聲音,伴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成功,完成了向國際級展會的嬗變。2005年國務院下發《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制博會借此東風走入成熟期;2006年,國家發改委在制博會期間舉辦了“十五”重大技術裝備成果展,將制博會納入到國家產業發展的通盤棋局當中;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肆虐之際,制博會深度解讀中國振興規劃給裝備制造業帶來的投資機會,使其一躍成為國際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平臺。制博會具有中國和全球裝備制造業發展風向標的作用,使其有了更高的附加值。
展示“中國制造”的青春舞臺
“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之快出人意料,在這里每年都能看到升級版的中國制造。”一位連續三屆參展制博會的美國資深技術專家,再一次踏進沈陽制博會會場時驚嘆。眾多國內外參會者也親身感受到,在沈陽舉辦的制博會不僅規模一屆比一屆大,展品的技術檔次和技術含量也一屆比一屆高,新技術、新發明、新創造、新產品已成為“中國制造”的標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多次跟蹤采訪制博會的記者發現:無論是行業內領軍的華能集團、中國國電集團、沈陽機床集團等大型國企,還是遠大集團、新松機器人等民營企業,無不把制博會當成展示最新技術和產品的舞臺: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展出過中國首臺個人機器人,沈陽機床集團展出過代表中國實力的新五類產品,哈爾濱哈飛工業集團展出過世界第一臺1.5兆瓦半直驅式風電機組……
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華能集團、中國國電集團……百花齊放,斗艷爭奇。每年一屆的制博會上,成百上千種“中國制造”的代表作面向世界,直觀而形象地展示“中國制造”的強大實力;每年一屆的制博會猶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展現了“中國制造”大步飛奔,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身影,真切地記錄了中國制造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攀升的成長歷程,真實地顯示了“中國制造”充沛的發展后勁和超強的前進動力。
“世界工廠”升級的技術后臺
每一屆制博會,都緊扣著“中國制造”的脈搏,播映著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解讀制博會的“常青密碼”,我們發現,不斷成長的制博會正因為它的全球視野,注定要與世界裝備制造業并肩同行。
近幾年來,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快速向中國轉移,眾多國外制造商和研發機構紛紛涌入中國。制博會為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走向世界,讓世界裝備制造巨頭走進中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德國通快、日本山崎馬扎克、天田、森精機等世界機械行業的巨頭,視制博會為展現最新技術、進入中國的重要平臺。國內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參加制博會的熱情更是有增無減。中外裝備制造業在這里碰撞得激情四溢。
蛟龍起鳳,勝友如云。“制博會正完成著完美的嬗變路徑,它正在成為中國‘世界工廠’升級的技術后臺。”制博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說,由于中國裝備制造業整體實力的大幅提升,國外跨國企業一改過去以產品銷售為主的打法,轉為以尋求先進技術轉讓、產業項目轉移為主,制博會上各項技術交流論壇和項目對接活動一年比一年火爆,海內外參會嘉賓的層次越來越高,產業和項目的對接性越來越強,技術與產品的成交額連年創出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