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經濟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北京市認定為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北京市”十一五”旅游業及會展業發展規劃》中,明確了北京的總體定位是“中國政治、文化、科技會展的首位城市,國際經濟貿易、社會環境、科技文化、專業品牌會展的主要亞洲會展城市”。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
本文主要從北京的會議設施情況、會議接待數量、會議業收入和會議業從業人員四個方面對北京會議業的發展態勢加以分析。
會議設施情況
會議設施是城市會議業發展的基礎,在奧運等因素的刺激下,北京的會議設施表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據2010年北京統計年鑒公布的數字顯示,目前北京會議室的使用面積已達830850平方米,可容納500236人。從會議設施的增長狀況來看,一方面,大量具備大型會議室、宴會廳的新酒店和已有酒店新建、改建的會議設施投入使用。如新開業的北京國貿大酒店的會議及宴會設施包括兩個大宴會廳總計3100平方米;北京富力萬麗酒店,最大的宴會廳1344平方米;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最大的宴會廳1500平方米;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最大宴會廳1800平方米等。眾多大體量的會議設施進入北京會議市場,使得北京的會議室總量猛增至5444間,比2007年增長了23%,其中可容納500人以上的大型會議室數量達到了151間,比2007年的數量增加了17.1%。另一方面,奧運之后,一部分奧運場館轉變角色,成為承接大型會議和大型活動的場所,也加大了北京會展市場的產品數量,如國家體育館多次接待了大型企業年會和新品發布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奧運期間充當主新聞中心、國際廣播中心和擊劍館的國家會議中心在賽后改造投入運營后,擁有大小不等的會議室百余個,均配備最先進的會議視聽設備,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從20人到6000人不同規模的會議、宴會、演出、新品發布、公司活動等多功能服務需求。國家會議中心最大的會議室6400平方米,可容納6000人;大宴會廳4860平方米,可接待3500人的宴會。毫無疑問,國家會議中心的投入使用一舉突破了北京承辦大型國際會議缺乏特大型會議場所的瓶頸,成為驅動北京會議業的新引擎,將為北京乃至中國會議業的發展掀開新的篇章。
會議接待數量
2005年至2009年,北京舉辦的會議總量持續增加,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長率分別為8%和10%,2008年在奧運因素的影響下,北京舉辦的會議總量有所減少,但是2009年迅速回升,其接待的會議數量達224160個,比2008年增加了6%。此外,從舉辦國際會議的數量來看,2007年北京的國際會議數量明顯增長,增長率高達20%,但是受奧運的影響,2008年舉辦的國際會議數量明顯下降,特別是大型國際會議的數量急劇減少,2008年僅接待大型國際會議851個,比2007年減少了504個,降幅近40%。
2005年至2008年酒店舉辦會議情況
與此同時,國內會議保持了小幅的增長。2008年北京共接待國內會議206239個,增幅約為1%;2009年北京接待國內會議數量218986個,增幅為7%。
除此之外,從現有情況看,酒店是會議市場的絕對主力。以北京市為例,在2007年北京舉辦的21.3萬個會議中,酒店舉辦的會議達21.1萬個,占全部會議的99%;2007年北京舉辦大型國際會議1355個,其中在酒店舉辦的國際會議達1256個,占全部大型國際會議的92.6%。
2005年至2008年場館舉辦會議情況
會議業收入
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及承接會議數量的持續增長帶動北京會議產業的收入一路走高。據北京統計局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2005年至2009年,北京會議產業收入的平均增長率為22%,2007年的增長率甚至高達40%,2008年北京接待的會議數量沒有大幅增加,但是會議業的整體收入卻取得了大幅增長,全年共實現收入64.8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20%。
需要注意的是,北京舉辦國際會議的數量雖然不足全部會議數量的4%,但其帶來的收入卻超過全部會議業收入的10%。如2006年,3.3%的國際會議創造了13.1%的會議收入,國際會議的創收水平由此可見一斑。此外,會議收入和展覽收入對比來看,北京的會議產業收入一直高于展覽收入,但國際會議的收入卻遠遠低于國際展覽的收入,并且其差距有逐漸加大的趨勢。
會議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
從中國會展產業發展的平均水平來看,中國會展業的直接收入比很多國家少得多。據悉,在會展業發達的國家,會展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0.1%至0.2%之間。2008年的數據顯示,當年中國的GDP為300670億元,會展業的收入為145.03億元,會展業占GDP的比重僅為0.04%。由此可見,中國會展業的經濟貢獻率要明顯低于其他國家。但是,北京會展業的經濟貢獻率卻明顯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甚至超出某些發達國家。2008年北京僅會議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就已經高達0.65%,2009年這一比例為0.60%。
會議從業人員
會議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帶動了從業人員需求的不斷增長。由于無法獲得確切的會議業從業人數數據,筆者在此只能根據北京統計年鑒上載明的會展業從業人數數據來做一簡單分析。
據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北京會展業的從業人員為11052人,2009年從業人員達20.73萬人,是2005年從業人數的近20倍。但是,伴隨著從業人數增長的同時,一些矛盾也開始凸顯出來。
一方面,高學歷從業人員的比例并沒有相應增長,2005年擁有本科學歷及以上的會展從業人員比例為26%,2008年這一比例僅為9%。另一方面,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也未得到相應提升,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比例在逐年下降,2005年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從業人員占8%,2008年卻只有1%。由此可見,北京會展業在迅速擴張的同時,還需要改變目前高學歷人員比例偏低的狀況。
舉辦的國際會議數量排名
根據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發布的舉辦國際會議城市排名來看,北京從1999年開始就呈上升趨勢,雖然2003年受“非典”影響名次有所下滑,但之后迅速回升并進入世界前10名,2008年由于舉辦奧運會,排名略有下降,但是從整體趨勢來看,北京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舉辦國際會議的目的地城市之一。可以預見,借助奧運的巨大影響力,未來幾年北京舉辦國際會議的數量將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