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EL、GUCCI、Dior……這些響當(dāng)當(dāng)?shù)膰H大牌于2012年1月6日至8日來到了永康,給具有強大購買力的永康市民帶來了新的購物體驗。可是展銷會三天過去,原本期望值很高的市民和商家都感覺“很失望”。
價格“倒掛”,消費者失望
“三折!那我要搶一個來。”市民張女士一走進展銷廣場的大門,就有熱情的服務(wù)小姐迎上來向她推介。張女士當(dāng)天手里拎著一款GUCCI的手袋,服務(wù)小姐細心的介紹讓她充滿了期待。可是逛了不到一個小時,她一無所獲地走了。張女士告訴筆者,她的GUCCI手袋是2004年朋友從英國帶給她的,幾年過去依然光鮮,這讓她對奢侈品的質(zhì)量充滿信心。可是,在逛過奢侈品展銷會后,她有些失望:“款式少,價格高。”
永康人吳小姐從澳大利亞留學(xué)歸來后,在外貿(mào)公司工作,經(jīng)常往返于歐美等國家,因此每年都會購買一兩款國際頂級奢侈品犒勞自己。“永康人現(xiàn)在對品牌的認(rèn)知度很高,這樣的展會肯定會有很多老板來光顧。”在得知奢侈品展銷會要在永康登場的時候,吳小姐充滿期待,可是光顧了展銷會后也失望:“你看我背的是HERMES的Birkin包,我在英國花6萬元就買到了,可是這里打過折后的價格是153685元,有近10萬元的差距。還不如買飛機票到國外采購合算,款式還更多。”國內(nèi)外價格倒掛讓經(jīng)常“走出去”的永康人有些失望。
吳小姐稱,如今永康人非常熱衷奢侈品。去年12月正好是歐美國家的打折季,當(dāng)時她正在德國出差,發(fā)現(xiàn)排隊等待進入奢侈品品牌專賣店的幾乎都是中國人,還遇到了永康老鄉(xiāng)。大家用家鄉(xiāng)話打招呼、聊天,感覺世界真是太小了。
奢侈品內(nèi)涵不被理解,商家失望
帶著14款女士箱包參展的某品牌服務(wù)人員方小姐表示,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這14款箱包總價在50萬元以上,每款包均價在4萬元左右。“來到永康那天晚上,我看到路上奔馳、寶馬特別多,很激動。”可是三天展銷會下來,一個包也沒賣出去。在和永康的消費者交流后她感覺到,永康的80后懂得品牌,不過更喜歡到國外代購,因為價格實惠;永康本土的“大老板”則對品牌沒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覺得此種消費沒有必要。
“一位老板問我,為什么鑲嵌2顆梅花的耳釘,比鑲嵌5顆梅花的手鏈還要貴一萬元,手鏈上還有18K的鏈子呢?”對這樣的問題方小姐感覺有些無奈,在她看來,永康大部分有能力購買奢侈品的老板,差的不是錢,而是對奢侈品文化內(nèi)涵的了解。對于這些消費者,可能LV(路易·威登)、Armani(阿瑪尼)等更讓他們心動,因為這些品牌,眾人知曉度高,特別有“面子”。
奢侈品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fā)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其實,頂級消費品往往是與成功的品牌、過硬的質(zhì)量、優(yōu)秀的設(shè)計理念乃至歷史積淀、文化傳承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昂貴的價格是最后的因素。也就是說,奢侈品不一定是最貴的。如今,奢侈品內(nèi)在的文化,卻被“面子”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