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逢春節前后,各地廟會、年貨展銷會、商品交易會都成為當地市民消閑、采購年貨的集散地。但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廟會、展銷會是突出文化內涵,還是凸顯商業“味道”提出了新的思考。
為此,中國貿易報記者僅選了幾個不同城市的廟會、展銷會為代表,借此反映不同地域市民和賣家的不同需求。
400個攤位中,年貨和小吃攤位就占了340多個,過度商業化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弱化了廟會的文化內涵,久而久之,真正的老北京傳統文化就被排除在外了。
業內專家認為,廟會本是文化產物,文化才應該是廟會的核心。缺少了文化的廟會,或者是一味強調商業性的廟會,不僅難以扛起傳統文化大旗,也將最終淪為一個個“雜貨市場”。
美食年貨攤位人滿為患
“來自天津的某女士,你的家人正在南門出口處等你,請你聽到廣播后,速到南門出口處與你家人匯合;來自河南洛陽的某某小朋友請注意,你的家人正在南門出口處等你,請你聽到廣播后,速與就近的保安人員聯系,讓保安人員帶你到南門出口處與家人匯合……”
“這哪像廟會,簡直就是一個‘雜貨市場’嘛。”來自江西的吳先生對記者抱怨,今年,他特意利用春節假期帶著家人從江西來北京體驗京城年味,首站就來到地壇廟會。但讓他失望的是,除了人多、熱鬧外,并沒有看到多少讓他滿意的文化項目,“跟想象中的廟會完全不一樣”。
傳統小吃區更是人滿為患。
“羊肉串、烤魷魚、炒肝、爆肚……”
“今年,我租了3個小吃攤位,平均一個攤位一天的流水大概有兩三萬元,也就剛夠交攤位費和員工工資。有些生意差的,估計還要賠進去一些。”一位自稱多次參加地壇廟會并在美食街經營烤串和爆肚的攤主告訴記者,和往年相比,雖然今年天氣很給力,從大年初一至初七,都是晴天,但是由于氣溫較低,不僅烤出的串容易變涼發硬,游客的手也容易受凍,以前那種一家人邊逛邊吃的場景并不多見。
對此,來自北京市朝陽區雙井地區的李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除了今年天氣實在太冷外,比肩接踵的小吃攤位經營內容大多重復,味道和質量一般,要價卻較高,衛生條件也不令人滿意等也是重要原因。
“我們全家每年都到地壇逛廟會,一家人邊逛邊吃,感覺特別溫馨。但吃來吃去,總是這些東西,加上今年天氣實在太冷,又擔心這些食品的衛生安全,逛了逛就出來了。”李先生對記者說。
民俗表演受冷落
與美食攤位和年貨攤位前的人山人海相比,雖然今年組委會在廟會文化品位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觀眾似乎并不買賬。
江蘇宮梳名篦、天津泥人張、北京面人、山東木板年畫、陜西泥塑……在地壇公園方澤壇北門的民俗精品文化廣場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向游人展示祖傳絕活。
盡管民間藝人們賣力地展示祖傳絕活,但是游客數量并不是很多,略顯冷清。
“非遺展演是向百姓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百姓的保護意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廟會等民俗節日進行非遺展演具有積極的意義。”吳先生告訴記者,但大多非遺項目的展示和宣傳缺乏精心設計,有些甚至淪為一般的小商品攤位,自然無法吸引游客的眼球。
不過,與上述非遺表演項目相比,具有京城文化特色的仿清祭地文化表演、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天橋絕活、什剎海“嘻笑堂相聲會館”帶來的對口相聲、群口相聲、快板、雙簧等傳統曲藝節目,受到了游客追捧,人們在寒風中聽得津津有味。
提升文化內涵迫在眉睫
“文化氣息不足,商業味道有余。”江西吳先生對記者說,他粗略數了數,在今年地壇廟會400個攤位中,共有40個小吃攤位,300多個年貨攤位,分別占攤位總數的10%和75%。
吳先生說,廟會本是文化產物,文化才是廟會的核心,而商業性只是附加價值,雖然兩者缺一不可,但是商業性不能凌駕于文化價值之上。“如果都是賣東西的攤位,就成集市了。”
對此,北京朝陽區的李先生表示認同。他說,廟會活動本來最應體現的是群眾性,在過去,老百姓逛廟會,不僅不需要購買門票,還可以免費參與猜謎語之類的小活動,老百姓參與度很高。而現在,雖然北京市政府從去年開始就要求廟會主辦方減少商業攤位數量,增加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示空間,并對國家級的非遺項目、瀕危項目參加廟會活動給予補貼,但一些廟會活動的主辦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并沒有在宏揚傳統文化上下功夫,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招商招展上。
“表面上看,今年的地壇廟會內容確實豐富了,但娛樂形式單一,內容膚淺,缺乏人文關懷,過度商業化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改善。”李先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