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2012年第十二屆北京國際車展是在一片忙碌中開始的。4月23日,媒體日首日開館,不到8點,穿梭在展館外圍的人聲鼎沸。一身正裝的企業高層,也只得下車步行好幾公里進入展館。而當我們在媒體登記處抱怨領證速度太慢的時候,工作人員卻問:“知道今年有多少記者申請媒體證嗎?一萬多。”
的確,兩年前的第十一屆北京國際車展,就有1564家國內外媒體的12500名記者到場參觀采訪,今年的規模絕對盛于往屆。從參觀人數上看,2010年,共有78.56萬海內外觀眾入場參觀。當時有人做過測算,細細看遍展館里的各展臺以及重點車型,至少需要8小時的時間。78萬觀眾,疊加8小時的參觀時間,北京車展怎能不異常忙碌?
而相比觀眾的“忙”,廠商則更加忙亂不堪。梳理北京車展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到,自1990年第一屆北京國際車展舉辦開始,直到2006年,當年北京車展上首次出現了“全球首發”的車型,這成為其邁向國際車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今年車展上,全球首發車120臺,其中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36臺,分別比上屆車展增加了31臺和22臺。“首發”之于一個國際車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對本土市場的最強烈的“示好”。但對于參展企業來說,“首發”車型的工作量,則從以往簡單“搭臺唱戲”,展賣產品,演變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戰略車型討論到簽署保密協議,運輸車輛,設計展臺,公關宣傳,樣樣工作都須傾盡全力。廠商的忙碌,無疑為這個國內頂級、全球六大國際車展之一的“盛會”披上了華麗的外衣。
記者眼中車展的“忙”,則是另外一種景象。早先我們看車展,熱鬧和亮點多集中在看豪華品牌的車型在車展上如何被搶訂,全球領先的汽車品牌又推出了哪些前瞻技術,可以說,一個車展看下來,并不忙亂;再后來,參展企業幾乎都開始借車展發布新品,自主品牌企業開始嶄露頭角。尤其是在2006年的北京國際車展上,奇瑞和吉利的展臺規模劇增,僅奇瑞就展出了十幾款車型,我們逐漸找到了“主場”的感覺。如今,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逐漸成熟與壯大,作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對于各大企業都有著極其明確的戰略地位。北京車展,我們不再需要去擔心參展產品的“品質”,這些所謂的“新品”,或者是代表企業前瞻技術的“概念車型”,無不隱藏著企業“投石問路”的策略。我們現在幾乎需要認真看遍1125臺展車,才有資格說,看懂了這屆車展釋放出的“信號”——未來各企業不同技術路線的選擇,以及其在全球市場以及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都可從車展中一見端倪。
當然,北京車展在裹著喧囂忙碌的外衣下,仍難褪去“缺乏主張與個性”之“盲”。與同為全球A級車展的法蘭克福車展、巴黎車展、日內瓦車展、北美車展和東京車展相比,這五大國際車展都有自己明確的定位,而北京車展除了規模大、展品多,觀眾多,并無明確的“調性”。從根本意義而言,對全球汽車市場引導力微弱。
事實上,海外車展并非以規模取勝,觀展的多為媒體與專業觀眾,車展實則搭建的是一個業界互相交流與學習,以及尋求合作的平臺。而國內車展上,最希望看展,了解業界動態的企業高層,卻被一個又一個采訪拖住了時間,他們似乎更看重在這個最具活力的市場上,如何抓住機遇宣傳自己,提升品牌。但從問題的另一面來看,我國本土汽車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還不夠,也還沒有足夠的技術實力來吸引全球領先汽車品牌領導者的目光。
我們只能期待有一天,在自主品牌的展臺上,少些步履匆匆的過客,多些駐足品鑒,追問探討的業者,共同來詮釋,這個車展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