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記者采訪武漢市江漢區、市城管局及武展方面相關負責人,漸漸揭開武漢會展中心廣場“亂象”面紗。
1.武展:已辦逾10年,有“準生證”
室外展場到底能不能有?
“今天,華中車展組委會就要進場搭棚了,歷年車展都要占用大面積的戶外展位”,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有關人士稱:“武展在設計時,就有1萬平方米的戶外展位。”
在2000年武展設計的“可行性報告”上,記者看到,城市中心廣場規劃為4.1萬平方米,其中含1萬平方米的室外展場。文件顯示,武漢市計劃委員會批復,基本同意上述可行性報告。
“舉行戶外展的流程,基本跟戶內展相似”,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總經理姚賢華告訴記者:“會展公司首先要有相關資質,然后與武展簽約,再到公安、消防部門備案。武展從成立起,就有戶外展。現在每個月大約有4-8個戶外展,包括汽車展、企業營銷活動、服裝展等。”
記者前日在這里確實看到一個名為“絲綢服裝展”的戶外展,除了服裝,還有賣干貨、蜂蜜、洗碗布、皮筋的;而另一個戶外大篷里,則正推銷著“1折”的書,并且連展覽的名字也沒標。
城市中心廣場規劃4.1萬平方米,除掉室外展場1萬平方米,至少也還有3萬平方米,但經常從武展前走過的市民張先生說,自己印象中這里只有各種推銷,沒有比較自由的廣場活動空間。
2.武展:曾經報過,沒獲同意,之后沒辦
商亭有無報備手續?
周黑鴨、奶茶、酸辣粉……記者看見武展兩側的商亭依舊在營業。
武展股份公司有關負責人說,根據規劃,廣場上有1萬平方米的室外展場。在此區域內,武展方面搭建了一些臨時亭棚,便于室外展銷。
2008年舉辦“中博會”時,為服務參展企業及參觀群眾,武展方面將有些展位改造成商亭,經營餐飲副食等。對此,該負責人的說法是建設休閑服務區。
“即使是自己的地,蓋這些商亭是否經過規劃審批?”記者問道。該負責人說,當時曾以臨時建筑名義向規劃部門報過,但沒有獲得同意,之后就再沒有辦手續。
時至今日,這些“臨時”建筑在武展廣場上一放就是4年。記者12日看到,廣場上的18個商亭裝修精美,做工堅固,基本已是“永久性”建筑。
3.武展:美化展篷 規范展會 無展拆篷
社會、商業利益能否兼得?
事實上,漢商集團投資1.2億元,控股武漢國際會展中心,一直是其“心頭癢”。2001年,武展實現營業收入1669 萬元,攤銷開辦費等費用后,利潤僅9.6萬元。
但守著這個“黃金地段”,用“以展帶銷”的法子,加上固定投資多已完成,武展近年來的利潤率已有大幅改善。漢商集團2011年年報顯示,武展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600萬元,營業利潤達5200萬元,營業利潤率高達93.8%,遠高于主營業務商業14.6%的營業利潤率。
資料顯示,武展早有利用廣場系列商業服務盈利的打算。在其2000年起草的“可行性報告”上,詳細列出了室外展場、廣告、停車、配套服務等各項預期收入,每年共計逾2000萬元。
漢商集團年報顯示,2011年,通過改造廣場簡易商亭,按照黃金地段黃金價格實行公開招標,租金提高了近50%。
不過武展方面人士說,“戶外廣場一年的維護費用就得幾百萬元,都由企業擔負,不得不承擔經營任務”,眼下,戶外廣場已經成了武展利潤的一個“增長點”。
如何在保持商業利潤的同時,不偏廢社會利益?
武展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我們正在考慮購買德國的頂級展篷,進一步美化室外展場,規范室外展會。”姚賢華對記者表示:“室外沒有展會的時候,我們會拆去展篷,盡量多留給市民一些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