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節泛濫 提高門檻迫在眉睫
發布時間:2013-01-04 更新時間:2013-01-04 作者: 點擊次數:12744
贛臺美食節、湛江海鮮美食文化節、韓國美食節、佛山美食節、冬季美食節暨特色商品展銷會、中國美食節暨國際美食博覽會、杭州美食節、大荔美食文化節……近日,各地以美食為主題的節慶活動輪番上演,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
毋庸置疑,美食節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活躍了地方經濟,更弘揚了中華美食文化,帶動了城市的發展。然而,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多數美食節不但不“美”,且小吃沒特色、攤位設置重復,市民大呼很貴很“坑爹”。
美食節泛濫
“毫不夸張地說,就全國而言,一年365天,天天都有美食節。”一位經常到各地參加美食節的李先生告訴記者,有時同一天,就有數十個地方舉辦美食節。
粗略統計發現,僅11月25日,就有十幾個美食節在全國各地舉辦:江西南昌的贛臺美食節、廣東湛江的海鮮美食文化節、廣東佛山的美食節、廣東汕頭的潮汕美食節、陜西西安的韓國美食節、河南平頂山的冬季美食節暨特色商品展銷會、浙江杭州的美食節、陜西大荔的美食文化節、湖南長沙的深業·睿城七國美食節、重慶的武隆雪山羊肉美食節、重慶的龍洲灣美食節、北京的臺灣食品節……
不僅是全國各地舉辦的美食節泛濫,有時一個地方在短時期內,也會頻繁上演美食節活動,輪番“轟炸”市民。
在多次籌辦美食節的浙江臺州鑫鑫商展策劃公司相關負責人王小兵看來,現在各地舉辦的美食節實在是太多了。
“六七年前,我們剛做美食節時,一場下來最多能賺20多萬元。現在,刨去前期的招商費、廣告費及購置紅地毯等成本,籌辦一個美食節,能賺四五萬元已算幸事。”王小兵說,單就臺州而言,就有五六家做美食節的公司,競爭異常激烈。
美食節“不美”
天天都有美食,原本是讓民眾期盼的好事。然而,天天舉辦的美食節,卻飽受詬病。
新浪微博上名為蝴蝶知葉的網民11月25日發文稱:“每年的美食節都是一樣的食品,一樣的貴,一樣的人多,一樣的難吃,一樣的滿地垃圾!”
名為臣經病患者的網民同日亦發微博稱:“對佛山美食節真的好無語……油炸冰激凌5塊錢一個。其實就是1塊錢就能買到的玉米雪糕多了一層油炸的皮,味道上無任何區別。章魚小丸子,還沒我在馬蹄崗買的好吃,還10塊錢,我在隔壁的咕嚕咕嚕買的比你好吃幾十倍都不止,還便宜過你啦!!!美食節??我看是坑錢節吧。”
廣州市飲食商會會長區又生告訴記者,美食節月月辦、年年辦、每個地方都在辦,可是就因為幾乎沒有準入門檻,“有錢就能來”,導致不少甚至連營業執照都沒有的小商小販,也進入美食節擺攤“湊熱鬧”,更有不少商販借著美食節的名義,“掛羊頭賣狗肉”。由此導致的后果,便是美食節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當前,各地舉辦的美食節,問題確實比較多。”李先生說,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名不副實”,所謂的美食節,其實大多淪為烤串節,一些很平常的烤羊肉、串烤肉、灌湯包、炒栗子,只是在前面加了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名,就成了外國美食;二是臟亂差,多數美食節的衛生,確實是“慘不忍睹”,只能辛苦了現場清潔人員;三是“走鬼”(即平常沒有其他工作,專門靠參加美食節謀生的人員)趕場,這些“走鬼”在全國各地的美食節上經常出沒;四是大多主辦方都將美食節的核心業務轉包給專門做節會的公司,而這些公司又大多與“走鬼”相“勾結”。
如何更“美”?
“長此以往,美食節不但不會越來越紅火,而是根本就沒人來了。”區又生建議,政府部門應該出面,對主辦和協辦單位作出指導,首先是設置較高的準入門檻,只有那些“產品符合飲食文化,有特色”的商家,才能獲準在美食節上展銷產品,逐步形成美食節獨特的品牌特色。
李先生則認為,美食節更應體現各地的特色,應以展示地方特色美食為主,避免燒烤等雷同美食泛濫。主題美食節更應該提升進場標準,重點放在知名餐飲品牌上,加大吸引國內外知名餐飲品牌店參展,同時加強開發獨創有特色的精品名點,推動本地餐飲的創新和發展,從而達到打造美食節品牌形象的目的,擴大市場影響力。
“澳門美食節的做法,也許值得各地借鑒。”李先生說。
據李先生介紹,澳門美食節是澳門一年一度的美食嘉年華。第一屆的澳門美食節于2001年舉辦,舉辦地點是當時的舊皇宮前地(十六浦現址),當時攤位設置簡陋,而且舉辦地點即將改建,因此地面也高低不一。同時由于當年舉辦時恰逢夏季,天氣常陰晴不定,影響場地的人流與消費。然而,其主辦方不斷“攻堅克難”,每年都設置主題,還加入插煙花匯演、展覽、攤位游戲以及歌舞表演等環節,而且還舉辦攝影比賽,推廣攝影活動,使得美食節變得更多元化,真正成為廣大市民的美食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