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技術”成為國家級展會真正的展示主角和交易標的今天起,首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簡稱“上交會”)就將在上海世貿商城和上海國際展覽中心同期拉開帷幕。這是全球第一個以技術貿易為主題的綜合型、國際性、國家級展會。而作為承辦城市,上海借助“上交會”契機,得以在更多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贏得了在轉型發展中打造“經濟升級版”的良機。
技術成了交易市場“軟黃金”
先進技術,已經成為企業競相爭逐的重要生產要素,由于對提升制造業水平作用深遠,技術成了交易市場的“軟黃金”。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蔡文沁介紹的一串數字記錄了我國技術市場規模的壯大:從1985年開始設立技術市場,經過19年時間達到1000億元規模,而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用了4年時間,從2000億元到3000億元用了2年時間,從3000億元到4000億元僅用1年時間。到2012年,全國技術交易市場技術交易總額達到6347億元。
就技術市場的交易內容看,從最初傳統的制造業,逐步向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衍生擴大。同時,技術交易的政策法規環境日趨完善。隨著企業對創新能力提高的需求強化,技術交易從單項技術向集成技術發展,從單純技術交易向資本融合發展,包括通過技術進行企業并購、技術產權掛牌交易、難題招標以及很多新的技術交易模式不斷涌現。
優化貿易結構培育新興產業
在國際貿易中,技術的進出口日漸成為我國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優化貿易結構、平衡進出口的關鍵一環。商務部服務貿易和貿易服務業司副巡視員李元表示,在我國新一輪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背景下,舉辦“上交會”這個以技術進出口為主的交易會,對經濟發展,以及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都有積極作用。
他介紹,我國從1978年開始引進國外技術,當年全國技術貿易額是36億美元,到2012年達到736億美元,增長近20倍;技術引進方式從傳統的成套設備、關鍵設備和生產線引進為主,轉為現在以專業技術許可、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為主。但我國技術貿易總量占比還較低,要想走向貿易強國,必須改善貿易結構,提升技術貿易占比。因此,舉辦“上交會”對改善貿易結構、實現貿易強國非常重要。
技術市場的開放,催生了一批從事交易、中介的技術交易機構。1993年,全國第一家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成立;1999年,上海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技術產權與金融資本相結合的技術產權交易所。迄今為止,中國已有技術交易機構近2萬家,其中技術交易所(中心、市場)200多家,技術產權交易機構約40家。技術交易機構圍繞創新鏈開展技術集成與二次開發、中試孵化、技術交易、知識產權、人才服務、技術投融資、國際技術轉移等全程服務,支撐了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以及新興產業的培育。
技術國際貿易發展漸入佳境
技術交易尤其是技術國際貿易的發展漸入佳境,而對上海來說,這也是新的機遇。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陳先進介紹,去年全國技術進口442.74億元、出口293.29億元,上海的技術進口、出口額分別占全國的10%左右。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地區,技術進出口總額約占全國的近四成,是我國技術國際貿易的關鍵陣地。
上海是先進制造業的集聚之地,特別是多年來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研發機構集聚上海,提升了上海科技(600608,股吧)實力。“上交會”在滬舉辦,全球先進技術集結到六大產業展示區,無疑將“近水樓臺先得月”,推動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進一步使上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另一方面,上海也具備完善的服務體系,與技術交易相關的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人才、法律等服務鏈較完整,今后一年一度舉辦“上交會”,更將帶動這些高端配套服務的全面升級。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和高含金量的制造業,將在這里找到交集,推動上海經濟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