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會展雜志社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會議產業周上,廈門榮膺“2012年度中國最美會議城市”。這對于廈門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好的開始。
每年4月和10月,是全球買家的采購旺季,被會展業稱為辦展的黃金時段,每年兩季的廣交會就在此期間舉辦。然而,在廈門每年舉辦的160場大小展覽中,僅有臺交會、佛事展等少數幾場搭上了這趟采購列車。此外,作為面向采購商的展會,是否有必要向市民開放,在展館的布展水平上似乎也還欠缺火候。
有業內評價指出,有意打造會展名城的廈門,還需更加“專業”。
搭廣交會便車 展會難得辦出影響力
剛獲得的“2012年度中國最美會議城市”稱號,以及5月5日剛落幕的2013年春季廣交會,對于廈門是個鼓勵。
來自廈門經貿信息網的數據顯示,去年廈門共舉辦展覽160場、展覽面積138萬平方米,舉辦會議2300場、外來參會人員50萬人次,會展業帶動相關產業收入超過35億元。投洽會、臺交會、石材展、海西汽博會、佛事展等品牌展覽會的規模再創新高。
梳理廈門的辦展周期會發現,大小展會幾乎貫穿了全年,廈門最具影響力的五大展會分布在不同的季節,投洽會9月8日-11日,臺交會4月12日-15日,石材展3月6日-9日,海西汽博會6月28日-7月1日,佛事展10月10日-13日。
而廈門展會的影響力大小似乎與廣交會有著某種關聯,春季廣交會是4月15日到5月5日,秋季廣交會是10月15日到11月4日,廈門五大展會基本上就分布在春、秋廣交會前后,臺交會和佛事展的辦展周期甚至與廣交會重合。
在廣交會舉辦的兩個周期里,香港每年也有幾十場已經辦出影響力的國際展會。由環球資源在香港展博館舉辦的春季時尚服飾及配件展就是其中之一。環球資源方面透露,該展已經舉辦了八屆,每年展會分春秋季,每季三期。展覽的閉幕時間,就選擇在春季廣交會第三期開幕的前一天。
“每年4月、10月是全球買家的采購旺季。”環球資源展覽部總裁黃譚偉一語道破選擇在廣交會期間辦展的天機所在,“買家在采購時間和采購經費的安排上,不可能想來就來,因此,展會想邀請到全球各地的買家,必須方便他們的采購習慣,可以一次搞定。”
打造會展名城 廈門要讓會展業成支柱
打造會展名城,廈門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
廈門已經明確了“十二五”規劃期間會展業的發展目標,即打造“兩個名城”,中國會展名城和中國頂級會議目的地城市。根據規劃,到2015年,廈門每年外來會議參會人數要超過100萬人,年展覽面積超過160萬平方米,年帶動直接收入將超過100億,會展業將成為廈門現代服務業的支柱產業。
“十一五”期間的2010年,廈門辦展覽總面積首次突破百萬平方米,達108.5萬平方米,比2005年增長1.56倍,先后榮獲中國十大會展城市、中國十大魅力會議目的地、中國會議產業年度大獎“華表獎”中國最佳綠色會議城市等稱號。
美國一位市長曾經如此形容展會帶來的好處:“如果在我這個城市召開一個國際會議,就好比一架飛機在我們頭頂上撒美元。”
有權威專家測算,國際上展覽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系數約為1比9,也就是說,一場展會收入如果是1元,那么帶動餐飲、住宿、旅游等相關產業的消費能達到10元。近年來,廈門酒店“淡季不淡”的表現,也說明了大小展會給廈門帶來的實際經濟效應。
然而,從與中國九八投資會同時起步的廣交會,和香港每年多達幾十場的國際展會中,廈門似乎不得不反思:廈門與會展名城的差距到底在哪?
專業水準辦展 只邀買家拒絕市民閑逛
在香港采訪環球資源春季時尚服飾及配件展時,記者留意到,展會拒絕非專業買家進場,受邀買家進場必須憑采購的有效證件才能獲準進入。
進入展館之前,展會主辦方和受邀的買家其實都做了不少功課:買家先把要采購的信息傳遞給主辦方,主辦方進行篩選后,先把符合要求的供應信息向采購商反饋,有明確的采購意向后,雙方再進行溝通。采購商參加展會的目的就是“看樣”,看完樣后采購商還必須完成的一項工序是,利用有限的時間,到供應商工廠進行實地考察。
與之相比,廈門不少展會為增加人氣“免費向市民開放”、“力爭在數天展會期間促成交易”的出發點,顯然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環球資源企業事務副總裁蘇慧雯表示,“從布展到撮合交易的整個過程,都力求‘專業’,只有穿上采購商的鞋,才知道適不適合采購商的腳。”
黃譚偉認為,廈門辦展的優勢是“兩岸”。香港適合辦展,除了便利的交通外,香港是亞洲的貿易中心,全球各地的很多買家都設有辦事處,這方便于就近采購。
從2006年環球資源首次在香港辦展起,廈門宏達洋傘工業有限公司每年都參加其舉辦的各種國內外的展會。在宏達洋傘董事總經理蔡金標看來,廈門沖刺會展名城,可能應向美國的一些辦展城市取經,更適合往內向型展會發展。